E4:E教河南•教师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2期 总第6032期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2期  下一期
用心引领调皮学生正向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贾慧娟 发布日期:2021-07-05 14:51:53

一个调皮的学生,屡次惹教师生气,甚至用语言冲撞了教师,教师让学生回家反省一天。作为教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这是学校例会时讨论分享的一个案例。教师们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碰撞,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一、教师做法欠妥


从小处说,此做法降低了教师威信,是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表现。学生会想:“除了让我回家,你还能拿我怎样?”不利于教师接下来对学生开展教育。


从学生角度讲,这种结果可能令其有空子可钻。个别学生贪玩或沉迷于游戏,让他回家正好有大把时间玩。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不仅不能促进问题解决,学生为了能“回家反省”,可能还会故意做错事。


从大处讲,这是违规行为。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没有权力让学生回家反省,不能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学生不会反省


让学生自行回家,不论是半天还是一天,多数上班族的家长是不会请假陪学生一起反思、自省的。家长往往是简单的一顿责骂,就把学生扔在家里。家长有自己的工作,对这些突发情况没有时间去管。有些学生屡次被教师勒令回家反省,家长无力去管。


学生一旦回家,就不能按部就班听课学习,落下的功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恶性循环:学生上课学不会就“捣乱”;“捣乱”了,教师就让他回家反省。这对学生成长没益处,还会恶化师生关系。


三、家长不能改变学生


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的教育方法一定也有问题。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改变,学生不可能变好。


把希望寄托在家长身上,让其一次性修正学生问题,一次性改好,不是优秀教师的做法。如果教师产生对学生放弃的想法,屡次让学生回家,依赖家长去解决,势必会造成家长的愤怒。


四、有教无类


每所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特殊学生,会做一些让教师头疼、气愤的事情。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带着对学生的爱去引导,用教育智慧去促进学生正向成长。


1.放平心态。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问题学生有点像长弯的小树,需要园丁悉心打理,这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和磨炼。


2.选择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问题学生身上的缺点有点大、有点明显。教师往往是“看到了,才相信”,我们要学着“相信了,就能看见”。


3.跳出圈子,站在学生人生的维度看。学生出现问题只是这个年龄段成长的正常现象,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相信在教师细心、耐心加爱心的教育下,学生会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时,一次效果不好,学生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相信学生会越来越好。学生犯错时,教师用耐心打动学生,用道理、故事启发学生,相信他可以改变,可以变得更好,那么学生才会真有改变。


4.提升教育能力


教师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增强职业使命感。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助人成长的职业,其中包含着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学相长,教师如果遇到让自己头疼的学生,这也在提醒自己需要学习了。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生,一个学生也不是单靠一种方法可以教育好的。多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要全力以赴。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一样,教师在陪伴过程中,尽力带领学生,学生有进步和成长就好。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学校针对学生案例组织教师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增加教育智慧。希望教师都能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过程中多点智慧,让校园的春芽,成为学校未来的骄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