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河南•教师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2期 总第6032期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2期  下一期
教育即转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志华 发布日期:2021-07-05 14:53:25

我欣赏这样一句话:“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有风,向暖而生,向美而行。”把这句话用到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理解的:教育即转化,把“问题”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才是真正的教育。简言之,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


转化即转而化之,学校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书本间、学生和学生间实现不同生命个体间的生命能量转化。


课本中的知识无非是那些过往人类生命能量的结晶。以知识这种教育内容的载体为例,它在教育中的转化,表现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把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


教育的任务,就是把人类已经创造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选择、提炼、凝结于课本中,储存在教师大脑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储存、消化,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层面:把内在知识转化为外显行为。


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灵活运用。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转化过程,也是将知识活化的过程,如果缺少这样的转化,进入学生头脑的知识依然是无用的。譬如,如果一种道德要求(如关爱别人)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习惯,就无法判定这一要求已真正融进学生精神世界中。再比如朗诵、演讲、舞蹈、绘画等课程,学生学了但不去通过实践展示,学的意义就不会凸显。


第三层面:把潜在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所谓“潜能”,就是潜在可能性及能力的提升。


教育的任务,是把潜藏于学生生命中的可能性,通过教育转化为现实可见的能力。换言之,就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能力是转化力。它要求教师不仅自己清楚,还要让学生清楚;不仅自己想明白,还要让学生想明白;自己有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让学生一样拥有。


教育力就是转化力。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是把书本中的知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这种转化不是偶尔为之,而应当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为此,教师要养成基于转化的反思习惯。一堂课上完了,一段教育历程结束了,教师的思考会接踵而来:我讲的内容学生接受了,转化到学生头脑中去了吗?哪些转化进去了?哪些没有转化进去?为什么?我该如何改进?这注定是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转化是否成功,既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有转化的兴趣、热情和能力,同样会影响到转化的进程。


教育过程是通过师生“表演”,最终形成知识转化、内化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善于利用教育资源把问题学生转化为正常甚至优秀学生的,而非一味地抱怨或束手无策。教育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提升。我们教育者共同努力,把“问题”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才是真正的教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