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中国▪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9期 总第6086期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9期  下一期
植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创设和谐自主学习氛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汤舒雯 发布日期:2021-11-29 08:43:33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如何做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切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兼顾课堂上语文知识的形成,让学生主动适应环境甚至乐于处于这个环境,爱上小学语文课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在课堂本身花时间、用心思。精心备课,结合语文课堂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天性就是充满好奇与求知欲,只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就能变被迫接受为主动参与,在自主和谐的环境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出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地开始课堂学习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同大家一起探讨。


一、情境引领,激趣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学语文课,往往需要从课堂导入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巧妙的导入环节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一课为例,我以一个故事“石学士,瓦学士”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的学习。教学中,一体机的使用也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的平台。当我以动画的形式边播放卡通漫画,边讲述大学士石延年用幽默化解尴尬的故事时,幽默的卡通形象、丰富趣味的语言让讲台下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化身为围绕在石学士身边看热闹的老百姓。故事牵引着学生的心理曲线,跟随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他们时而为大学士从马上跌落而感到羞恼,时而又为因牵马不力导致大学士跌落的马夫感到心惊。我也结合了故事营造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用常人思维来看待问题,再反观石延年是如何说、如何做的。答案揭晓,学生们从石延年这个人物身上充分感受到了莎士比亚说过的“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形象直观的动画,契合主题的故事,给了我的课堂一个好的开始,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感受到“幽默和风趣”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揭示该单元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


二、设疑提问,深入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当学生会主动举手问“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样做”的时候,我想这无疑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了。学生是在提问中启动思维,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课堂探究的问题相关的疑问,其实是在帮助学生自己动手,一步一步接近课堂的本质。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的时候,为了达成“通过研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感悟五壮士身上的英雄气概”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自主提问,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为学生指明方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办法,主要探究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英勇跳崖这三个重要的故事情节。我先让学生读“诱敌上山”的课文内容,并思考:“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五壮士应该考虑什么问题了?”有学生答:“该考虑我们自己了,我们接下来该去哪儿?”我继续引导:“此刻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有几条路呢?”学生继续答:“两条,可我们该走哪一条?”在思维的碰撞下,学生们被带入了五壮士生死抉择的情绪之中。有学生举手发表意见:“假如选择跟上大部队,追兵可能很快就追上来,而且是更大规模的追兵,那么刚刚成功转移的大部队可能又要陷入危险之中。”受到这位学生的启发,更多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一个选择意味着紧跟其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英勇的五壮士最终诱敌上山是必然发生的。当五壮士到达棋盘陀顶峰,便再无退路,这也意味着,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牺牲。


提问作引,情境深入,学生一下子就领会到了五壮士的选择其实就是牺牲自己、保全大家。五壮士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一下子活了起来。


学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多发问,把这些问题当作不可或缺的阶梯,引导他们走上更宽广的教育之路。


三、植根情境,想象发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就是通过营造和创设情境来对学生的文学想象力进行适时引导的。我使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慢节奏的音乐,将老舍先生笔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化作一幅浪漫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国画画卷。音乐、视频的播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置身于情境的美好感受中,身心十分放松。在享受了草原的驰骋洒脱、祝酒伴歌之后,老舍先生一行人终于到了要和蒙古族同胞说再见的时候了。依托课文最后一小节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在何时何处话别?来送行的会是哪些人?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中还无法抽离出来,加上我的意图很明确,他们自然而然地能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角度考虑,发散思维,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丰富细腻而又感人至深的《深情送别图》,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送别,是许多学生都有过的一种实际生活体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更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他们有的从送别的人物出发:头戴尖尖的帽子的鄂温克族姑娘可能会临别赠舞;热情敬酒的蒙古族小伙可能会端来风干的牛羊肉、自家酿的奶酒让客人带回去;蒙古族老者虽然和老舍先生语言不通,但他伸出的久久握住不愿松开的双手始终是热的,那种热情友好不需要语言描述;可能还有蒙古族的小朋友来送别,他们会邀请人们下次再去玩……学生们思路开阔,原本让人犯难的课后习题小练笔,如今也能轻松自如地挥洒了。可见,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文学的意境也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欣赏。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崧舟说:“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语文课堂注重创设情境,就是将情境变成学生吸收知识、培养能力、迁移发散并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设计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情境,真正从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是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为之不懈努力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