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习正在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庞大的网络数据平台不但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缩短交流距离,畅通学习渠道。线上学习分为线上互动学习和线上录播学习,前者师生模拟线下课堂,互动性较强,后者以教师提前录制微课为主,互动性较弱,但是学习者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自学空间较强。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欣赏评述单元的课程,学生通过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真实动物的区别,学习多角度欣赏作品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本课知识体量较大,适合学生反复学习、斟酌思考。
一、塑造视听情境,激活学习状态
情境教学借助其他内容或知识辅助美术知识的传递,文学、音乐等都可能作为情境的重要构成而出现。当下是文化多元、资讯充斥的电子时代,多媒体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强,把原本复杂的知识置于网络视听营造的效果中,将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1.借用绘本,创编课程新形象
低年级学生对简单易懂的艺术作品更感兴趣,比如动物、马戏团及虚构的各种人物等。笔者在设计线上录播课时改编了中国原创绘本艺术家熊亮的绘本《小年兽》和《小石狮》,以艺术家笔下生动有趣的绘本形象和精练的语言为线索,创编新的绘本情境。笔者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设置了动物群体、狮子、老虎、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年兽以及教师共计六组角色。
中国神话中的年兽是本课的主角,本课以原创绘本中孤独的黑色年兽和热情的红色年兽两个身份贯穿其中——年兽到来,病毒入侵,大家寻找守护神保护小镇,以此情节展开课程。备选守护神的队伍由狮子、老虎组成,结合红纸、布艺、青铜、石头四种材料,创设了剪纸狮、舞狮、青铜狮、门环狮、小石狮五种狮子形象,老虎的变身则要求学生结合狮子的变身手法进行体验、再创。此环节中,学生可以在反复观察五种狮子形象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故事最后,“年”被人们的团结和努力所感染,由黑色变为喜庆的红色,由人类的敌人转变成人类的朋友。整个过程中,“年”是故事的线索人物,也是学生线上学习的引导员,学生原先面对电脑屏幕学习时的被动接受,在“年”的引导下变得有意思起来。
除了学习美术知识,学生在本节课上还能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将绘本角色和疫情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的效率,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2.虚拟对话,创造故事新氛围
对话是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线上录播课,虽不能直接与教师对话,但可以通过故事情境中的角色对话,实现与角色、知识的对话。所以,笔者在整个录播课中设计了大量角色之间的对话,比如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真实动物之间的对话高达16次,将学生与艺术作品中动物的直接对话视角切换为艺术作品中动物与真实动物之间的对话。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情境塑造的对话氛围中突破了本课重难点。小年兽与学生的对话共有13次,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导入和结束环节,以小年兽的自述和提问为主,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一定的高度。教师的身份由授课者变为导演、编剧、配音、剪辑的综合体,将线下的师生关系整合浓缩在整体的故事情境中,通过有趣的造型、生动的对话进入故事,展开学习,使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3.情节转折,制造知识冲突点
线上录播课中,虽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被限制,但是课程的学习却可以随着故事的转折进入高潮。笔者以“狮子”的身份设置埋伏,故意制造门环狮守护位置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化的神兽与人们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答案的同时融合门环兽的文化内涵教育。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和选择,积极的选择就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有了挑战和冲突,学生面对视频被动学习的状态被打破,学习的热情被点燃。
二、直观数据分析,检查学习效率
本课是欣赏评述单元课程,按照线下课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总结,给出范例请学生回顾应用或结合小创作将知识落地。线上录播课的总结则可以由“小年兽”作为课后练习小导游,以回顾重点知识的方式进行二次梳理,以课后小练习的方式检测学习结果。笔者设计了判断题、单选题两大题型,围绕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真实动物的区别及欣赏作品的角度、艺术作品的不同表现方式等展开。加入虚拟情境和绘画练习,暗示学生美术表现不一定和真实的物体一模一样,在把握动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比写实更重要。
本节录播课在平台上公开播放,基于2505个样本数据的采集,对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真实动物的区别及欣赏角度的达成率为84%,艺术作品中动物的多种表现方式达成率为83%。通过直观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虽然线上录播课中教师和课堂处于被动状态,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多维度考虑,扭转被动的教学状态。线上录播课中学生被动吸收,但是只要教师愿意研究学生,巧妙运用网络空间的视觉、听觉资源,被动吸收也可以转化为有效的主动吸收。线上学习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素养的新起点,是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