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教江苏▪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0期 总第6092期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0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有效性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玉玲 发布日期:2021-12-13 14:44:47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指的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让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效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只有让学生从小接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才能强化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设多种情境


情境教学能提高课堂的灵动性,让语文课堂不只有读书声,也有丰富的画面、有趣的声音,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创设情境。讲述人物故事时,可以展示肖像画或特定故事画面;教学与景色有关的诗句、文章时,可以展示视频、照片或绘画作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文章内涵,提高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能帮助创建丰富的情境,教师应提前制作电子课件,并结合学生能力和个性特点选择适宜的资源。比如教学古诗时,可以选择网络中的朗读资源,让学生先欣赏悦耳的读书声,然后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信息技术创建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提升自身文学修养。


二、围绕教材拓展


教师要依托教材引入课外资源,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在阅读时分清主次,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在引入资源时也要灵活调整,对重要的思考性问题,可以借助图表促进分析;对发散思考性问题,也可以借助不同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让学生总结纸的发明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阅读第2至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出重点词汇。最后,将与词汇对应的图画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看到由箭头和图画构成的示意图就能理清思路,顺利说出发明纸的过程了。在这一训练中,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下的归纳总结,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今后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脑中就能呈现出清晰的示意图。


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摆脱低效率的读书状态,用多种手段帮助其总结知识、引入知识、处理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


三、布置探究性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多方面的,促进学生对探究性问题的思考是一项重要内容。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仅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像、音频,达到烘托氛围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启发探究,让学生思考更多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探索能力。


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应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学生作品,将学生的写作成果、思考成果展示在屏幕上,激发学生进取心,使其养成探究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交流。


四、安排人机互动


信息技术具有交流、展示、搜索、处理等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拓展到多个领域,人机互动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字、词、句等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人机互动,从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当学生答对问题时,系统会给出鼓掌、点赞等鼓励;学生出错时,系统会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计算机的互动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要适当地设置互动游戏,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后,教师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完成白板中的填空题。学生根据白板中给出的图画、句子写出正确的字词,将诗句补充完整。可以用竹子、野鸭、河豚等诗中出现的元素做点缀,既能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又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机互动是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不能代替师生互动。教师要先通过语言、提问、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灵动性,再利用人机互动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促进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有积极作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软件上的阅读题、选择题等。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线上习题,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完成习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线上朗读任务,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朗读结束后,软件会根据实际情况评星,并进行客观全面的点评,用“生动”“惟妙惟肖”“声音洪亮”等词汇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指出读错的字词、段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个性化评价能有效鼓舞学生,使学生重视阅读。学生的课后自学相对自由,只有提前进行指导,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找到提高能力的方法。


教学每一课知识后,教师都可以布置线上复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习题来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学会分析课文。学习新知前,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询问家人等方式搜集资料。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小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渐提高,自主学习任务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其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一举两得。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灵动性,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收获快乐、培养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自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语文教学不断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