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中国▪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0期 总第6092期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0期  下一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倪晓燕 发布日期:2021-12-13 15:17:24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尊重父母和教师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师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力度,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和社会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其及时改变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尊重父母师长、不给同学乱起绰号等。


例如,教学“上学路上”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交通规则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知道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的作用和意义。学完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交通规则的认知,逐步养成尊敬警察叔叔、不闯红灯等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我保护的基本意识。


二、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关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生刚进入校园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再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按时上下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之后借助教材知识,培养他们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礼貌待人等良好行为习惯。教师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赏识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充分地调动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迅速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采用家校共育的策略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仅靠课堂教育,教师还需要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即学生在学校由教师进行教育,在家则由家长来教育。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当前比较热门的诸如微信等社交软件,创建家校共育交流群,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还能及时地接收家长的反馈信息。


例如,在学生学完“我们爱清洁”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布置拓展作业:每天早上起床后,在家长的监督下,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上学需要带的物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拍照上传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如果能坚持一周,教师会适当地表扬和奖励他们;如果能坚持两周及以上,教师会给他们颁发奖状。


总而言之,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深入挖掘一些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