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教江苏•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4期 总第6122期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4期  下一期
聚焦“双减”,构筑家校协同教育新生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伯英 发布日期:2022-03-07 15:58:35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教育回归本位,除了强调学校教育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确保学生在校“学足学好”之外,家庭教育也前所未有地被重视起来。未来的教育,将更多地依托于家校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和教师必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新形势下的育人重任,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作业负担,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协同发展教育生态环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搭建应用系统,推动数字家长学校建设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创新解决家校协同教育问题的新思路、新路径。


建设家校共育应用系统,依托省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应用有效介入,整合家校共育优质教育资源,构筑“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利用平台已有的全用户体系,完成用户和资源的全覆盖,实现平台生成性资源和应用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省、市、县(区)、校分级管理机制,加强应用监管,保障平台高效运行。以数字家长学校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数字平台展示、评价、互动、分享等功能,定期开展专家讲座视频,认真组织家长观看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的视频。


强化家长教育频次与质量管理,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推动家长学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引导家长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有效减轻家长焦虑情绪,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提高家长胜任力,实现科学育儿。


二、开展专项培训,深化教师指导能力培养


为更好适应社会、家庭对教育优质资源的需求,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应注重开展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指导能力的专项培训工作。培训课程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等教育系统组织开发的线上线下资源为标准,培训内容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家教方式方法、家长胜任力提升、信息素养提升、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等。


通过专项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和家校共育指导能力。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等要做到持证上岗。


三、开发优质资源,汇集共享家校共育信息


针对家庭教育进行优质资源开发和汇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及跨学科融合课程等进行家校共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可以围绕手机、作业、睡眠、体质等内容,聘请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团队,共同研究选题、编制脚本、组织拍摄制作。开展面向家庭征集资源和组织评选活动,收集分年级、性别的优秀家庭教育案例,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加强资源推送,有效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共享。


围绕幼儿发展五大领域和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家校社共育系列活动,如设计亲子活动方案和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将亲子活动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拍照上传至平台,加强质性评价。引导家长和学生进行更多有主题的互动,学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友善关系,减少空洞说教或负面情绪,提高家长对孩子正确指导、引导或疏导能力;鼓励学校编写校本教材,遴选配备优秀家庭教育、健康教育专业刊物,组织家长沙龙、线下专家讲座、优秀家长巡讲等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优质资源,汇集共享家校共育信息。


四、加强志愿联动,促进家校共育良性循环发展


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家委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和媒体力量参与家校共育工作,建立一支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组成的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专业、灵活的服务。


利用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志愿者服务,将教育志愿者服务作为家校共育工作的有生力量,纳入到“优秀家长”“文明家庭”“共育先锋”“文明单位”等荣誉参评依据。创新志愿育人、立德树人模式,建立系统化、多样化、常态化的专业支撑体系,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伟大工程。它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延伸。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按照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的基本原则,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筑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新生态,是新常态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