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强调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思想,不断提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深度融合,让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革?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直面现象:剖析影响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效果的因素
1.深度融合不足,忽视教学实际效果
当前,信息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软件层出不穷。但一些教师的观念却还停留在信息技术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浅层认识,担心拖延教学节奏、干扰学生注意力而鲜少使用;甚至一些教师从思想上反对将二者融合实施,只是在进行课堂展示或者应付信息化考核时才会使用信息技术。实际上,能够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本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操作熟练程度、对信息技术的观点决定其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2.融合广度不够,缺少内部有效驱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围绕课本展开教学,使得教育资源的范围变得狭窄。教学中,所谓的信息技术应用也只局限于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主要作用仅仅是出示相关图片或者圈画关键词语,并没有发挥更多的功能。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和学习相关联的软件大量出现,还有相应的资源网站提供在线咨询、辅导,使得线上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3.融合效度不当,存在信息认知偏差
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准确地回答课堂提问,从而带领学生开展机械性的文本解读,忽略对文本进行深入、延伸性训练,所设计的问题也只是浅层次的思维活动,过度重视答案却忽视思考过程。
就本质而言,信息技术使原本固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变得动态化、可视化。学生可以依据自身需求与兴趣,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中选择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的学习数据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品质特点,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获得知识的过程充满趣味与活力。
二、分析本质: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施意义
1.重新定义学习目标——注重高阶认知能力发展
布鲁姆认为,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由“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构成。其中,“知道、领会”属于初阶认知层次,主要以对知识的机械认识或记忆为主;“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属于高阶认知层次,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由此可见,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更能凸显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想要提升这个能力必须要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提倡的是一种积极的批判性学习,注重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的提升。
2.重新组合学习内容——围绕核心知识建构项目
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视化特征,对文本内容进行信息组块化设计,将一些文本相关的浅表性知识存储于课件、学习网站或网络班级圈供学生自由查看;在课堂教学中以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核心动态组织教学内容,将单元要素巧妙地融入到组块式学习中;在设计课后习题时也要注重语文能力的提升。
3.重新建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
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是关键性核心内容,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也被称为“关于认知的认知”。这是一种思维结构的内化形式,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知识,也能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既能批判式学习,也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并且将这些想法与生活相结合。
因此,在实施学习评价环节时,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监测与评价。通过不同角度的测评,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准确分析学生元认知程度和技能水平。
三、实施策略:教育信息化2.0时代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智慧融合
1.借助数字化信息平台,改变单一的阅读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数字化成分,升级为一种交互式多媒体学习场所。首先,交互式电子白板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改变了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学习路径;其次,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互动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了师生间多维度互动交流;最后,信息化课堂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重要作用。
2.创造智能化课堂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智慧课堂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数据情况了解学生听课时长、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以及课堂表现等情况,及时调整组块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同时,教师采用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核心素养的应用能力。
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首先,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获得个性化体验,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思维质量;其次,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作品直观呈现在班级中,在现场互动中实现围绕文本的深度对话,使得批注式阅读不再流于形式;最后,通过聚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批注式阅读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环节紧凑,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3.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成果
首先,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家长以及参与教学过程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一种“评价综合体”。“评价综合体”的反馈意见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发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包括预学情况、出勤情况、互动发言情况、正确率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信心。
最后,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集课前的分析性评价、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后的总结性评价于一体,能够科学、准确、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优缺点,及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教学形式的重大改变,构建一种基于数字化模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进行信息化阅读教学时,教师还要关注对学生思维深度、广度的训练,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