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35期 总第6202期 2022年10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35期  下一期
在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丽蔚 发布日期:2022-09-26 15:19:1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着阅读活动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水平也经历了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过程。与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低阶思维不同,阅读活动中的高阶思维更多地体现了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水平。


为了实现高阶思维水平的发展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意义分析、鉴赏评价及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持续、深入的阅读思维活动,把握文本意义关联,挖掘文章思想情感,有序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一、“问”中“思”,关注内涵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原点,我们要实施问题驱动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内驱力,为深度阅读的开展提供源动力。


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阅读问题?笔者以为,如果将目标定位在字词意义理解、文本内容概括等基本要求上,提出一些琐碎的枝节问题,学生亦步亦趋,阅读就始终停留在理解、记忆的低阶思维层面。例如,《祖父的园子》一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红在穷困潦倒的境遇下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问题的设计要有对文本显性内容的感知,如“祖父的园子都有哪些事物?”,学生按图索骥即可正确回答。但更要设置高阶问题,如:“园子里的这些事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事物写得如此自由?”“在作者的梦里,为什么祖父的园子永远光芒四射?”这些问题指向“心中”的园子和“梦中”的园子的特征,是文章的灵魂。只有让问题的设计跳出字词意义的圆圈,才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指引学生超越显性的、表层的解读,通过对文本内涵的理性把握,深刻体验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理”中“比”,强化意义关联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初读文本、理解字词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厘清各个章节在意义层面的内在关系,实现从感知显性文本到洞悉深层意蕴的跨越。


在《鞋匠的儿子》一课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主人公林肯的语言描写这条主线,展开对人物卓越品质的研读,通过三个“永远”,引导学生经历“读—思—问—悟”的过程,层层递进地理解文本丰富的内涵,感受林肯的坦诚、冷静与智慧,深切体会林肯宽容、谦虚、正义的优秀品质和追求人人平等的崇高理想。同时,这篇文章采用了主线、辅线相结合的结构手法,课堂上笔者还引导学生关注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这条辅线,与主线浓墨重彩的品析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文章写参议员们的态度由尴尬到羞辱、嘲笑,最终静默、赞叹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林肯的人格魅力。在结构梳理中对比阅读,主线和辅线交织、文本和情感糅合,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和作者的表达思路达到了深度融合。


三、“疑”中“辨”,激发理性思考


深度阅读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寻找标准答案,而应该着眼于创设思维碰撞的环境,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的阅读经验,通过对文本的精准研读,大胆表达对文章内容、作者心路历程的理解,甚至是对文本的质疑与修改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本解析、信息整合、评价鉴赏等高阶思维会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丑小鸭》这篇课文不仅描写了丑小鸭在家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还不惜笔墨渲染了它在外面的可怜境遇。在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丑小鸭的悲惨遭遇后,很多学生萌生了疑问: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这只丑小鸭长大后一定能变成天鹅,也就是说变成天鹅与环境无关,那么丑小鸭为什么要选择离开?文章可以不写它离家在外的遭遇吗?疑问来自真实的思考,通过讨论与辨析,学生终于领悟到:虽然结局与环境无关,但如果丑小鸭长期处于被嘲笑、被羞辱的环境,它不选择有尊严地离开,那么即使变成了天鹅,也没有自尊、自信。此时,笔者适时补充作者安徒生的生平介绍,使学生最终明白,原来“丑小鸭”说的就是作者自己,他饱受挫折的经历与那只被嘲笑、被羞辱的丑小鸭一模一样,但安徒生始终向往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变。文本内容与作者经历的相关联,让鉴赏评价言之有物,让学生思维更有内涵。


四、“用”中“构”,实现拓展迁移


阅读教学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把握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学习借鉴言语范式,积累言语素材;提升阅读能力,将阅读能力转化成写作素养。


阅读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观察生活现象,描写身边事物,进行写作训练。如教学《山雨》一课,课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想象拓展训练:“现在,你置身山林,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动人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雨,尝试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真实感受。伴随着言语运用的阅读经历就是一次有深度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一次次的模仿写作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锤炼,写作素养不断提升。


又如《夸父追日》一课学习中,通过文本解读,学生感受了夸父的执着追求和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课尾,笔者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么神奇的一个故事,古人只用了短短37个字就记录了下来。”学生惊讶无比,纷纷表示:“这怎么可能?”笔者相机出示课件,学生带着新鲜与好奇,主动利用课文作为古文理解的参照,到文中寻找对应的句子,感知文体的不同,激发独立阅读古文的意识。在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阅读中,学生拓展了视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也得到有效衔接。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借助核心问题,激活学生阅读内驱力,设计层层递进的阅读目标,展开拾级而上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内涵,获得真切体验,使文本的意义建构更真实,鉴赏评价更客观,实践运用更自觉,促进学生由低阶思维不断向高阶思维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