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40期 总第6230期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40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树荣 发布日期:2022-12-20 14:19:04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的美好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培养,积极探寻新的劳动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劳动教育创造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有助于教师全方位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断提升小学生对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的兴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并且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结合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劳动教学中含有实践内容,但小学生受身心特征限制,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因此在进行劳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创设生活情境入手,营造更加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


小学劳动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劳动教学内容和生活结合,创设与劳动教学主题相关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他们快速融入课堂学习当中去,也能使教师的讲解更加具象化,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作用,这也有利于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主题二“穿针引线”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和穿针引线相关的视频,可以是缝补衣服,可以是刺绣创作,还可以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其中,让他们拍摄视频,通过图像声音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融入课堂氛围,更加专注和具体地理解穿针引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也能更加激发他们对实际操作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利用针线做一个和生活相关的物品,不设置要求,这样也能激发小学生的创作力。


二、多媒体结合教学,延伸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涵盖着广阔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延伸课本内容。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是将劳动知识局限于书本教材,还要多结合信息技术给小学生带来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感知体验。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不行万里路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来获取信息,但我们要懂得取舍,不能沉迷和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劳动最终还是要付诸实践。如在学习主题七“了解企业工人”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小学生搜寻关于企业工人的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企业工人样貌,还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的工作情况,让小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他们对社会的辛勤付出,以此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明白劳动的意义。教师还可以线上邀请一位企业工人视频连线,在课堂上实时和企业工人对话。企业工人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带领小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参观工作车间,有助于小学生对企业工人工作产生更加具象化的理解,给小学生们树立榜样的力量,使他们在后续的劳动实践中能够坚持努力,不轻言放弃。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劳动成果展示


在小学劳动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堂劳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后续的劳动实践,还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赞扬和鼓励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放大他们的满足感和欣喜感,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劳动课堂和劳动实践中去。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展示环节,将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转化储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如在学习主题三“芽苗菜我来养”一课时,学生自己培养芽苗菜,教师设定好时间检验成果。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各自编号的劳动成果通过拍照的形式上传到电脑中,然后在展示环节让对应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种植养育过程、收获感言等。通过成果展示和经历介绍,学生对种植过程更加清晰,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感动,在听其他学生讲述时也有助于激发自身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融合其他学生的经验从而改善自己的劳动步骤。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劳动课程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劳动教学的融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讲解,还要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丰富小学生对劳动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最后的劳动成果展示环节也不要忽视,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树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自信心,使其更好地投身于劳动知识学习中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