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情趣浅谈 兴趣阅读训练评改———小学生自主作文四部曲 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数学教学中的情趣浅谈
来源:无锡市锡北镇寨门小学 作者:王玉兰 发布日期:2010-12-30 17:20:42

     情趣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教师应用良好的情感感染学生,架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学习;用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趣,让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处于活动状态;应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生动活泼中求知、思索。
     一、课始,情趣速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开场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课的起始要着力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和娓娓动听的故事。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用纸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交流、体会、感悟。
     这堂课我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富有情趣的诱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活动“动心”,而且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又牢固地获取了知识。 
     二、课中,情趣正浓
     在课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加强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允许对老师的看法提出质疑,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促使他们想象冲动,联想新颖,思路开阔。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一课,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已学习并掌握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师生共同回顾了探寻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提出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试着自己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凭借经验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是用“心”来建构自己的数学,因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发展,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这一堂课,学生的主动参与生成了新的课堂,课堂也成了欢乐的海洋。课上,我完全退到了幕后,学生真正成了舞台上最精彩的主角。虽然他们的回答是那么稚嫩,是那么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他们的脸庞是那么的鲜活,洋溢着热情,涌动着智慧。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三、课末,情趣犹存
     一堂好课光有良好的课头还不够,还应该有个耐人寻味的课尾。我国说书艺人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听众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激起听众继续听下去的愿望。上课也是一样,切忌每课在沉闷的作业中散堂。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突破文本限制,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通过操作和讨论,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包装不能只片面地考虑数学问题,有时还要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角度来考虑。教完这课后,我仍不忘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我布置学生将搜集、交流的内容写成数学日记……这样连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工具价值向人文价值的转换,有极强的前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呆板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碍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被动消极地听讲,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偏低的。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肯定了情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课堂情趣,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提高教学效率的切入口。可以说情趣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原动力。
     真正点燃求知的火把,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渐入学习的佳境。“课未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让学生欲罢不能,从心底爱上数学课,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