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情趣浅谈 兴趣阅读训练评改———小学生自主作文四部曲 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兴趣阅读训练评改———小学生自主作文四部曲
来源:高邮市新巷口小学 作者:王定红 发布日期:2010-12-30 17:23:55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写作满足学生表达的需求,促进他们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呢?
     一、兴趣,激发写作动力
     要想让学生写作兴趣高昂,乐于表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活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强烈欲望。
创设情境,关注体验需求。教师可根据每次写作训练的要求,利用歌曲、画面、故事等形式导入,唤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在亲历亲为中涌动表达的激情。
    开展活动,提高写作兴趣。兴趣是从玩开始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童趣的游戏,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累素材。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写起作文也就笔下生花了。
    充分赏识,体会成功喜悦。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批语是一种很好的赏识方式。
    二、阅读,夯实写作基础
     广大语文老师必须确立语文教学观,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由课内教学带动课外阅读。许多名人、作家都认为,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外阅读。有的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教会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已知去获得课外阅读的未知,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外读物有准备地引进课堂,指导学生阅读。
     以校园活动促进课外阅读。通过组织儿童阅读一些经典名著,让他们和更多更高尚的人交朋友,对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以及提高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明确阅读要求和任务,定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的评比,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
     于社会实践中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三、训练,培养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教师根据每项习作的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分解习作的难点。
    指导观察、积累素材。观察是思维、想象诸能力的基石,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周围的人、事、景,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的情趣中,积累了素材,开拓了眼界,写起作文才会得心应手。
     勤写日记,学会选材。学生写日记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不知道记哪些内容。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拓宽日记的范围,教会学生捕捉有用信息,丰富日记的内容。
     活用资源,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挖掘教材中能进行写作训练的素材,以阅读为基础,在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
     四、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写完一篇文章后,修改是极其重要的。
     自改自评、互改互赏都是有效的评改形式。此外还可以从以下两种方式入手。
     1.再改提高。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学生在自改、互改后,根据评批结果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的过程。
     2.师改外投。教师对自改互改再改后的作文精细审阅,发掘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激发写作热情;对学生文章的不足进行修改后定稿外投。
     总之,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等学习语文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