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改善学习心理品质提升语文课堂活力 让读写训练成为“书香班级”的主旋律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谈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来源:盐城市阜宁县陈良中心小学 作者:倪伟 发布日期:2010-12-30 17:42:26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活动。提起作文,小学生就头疼,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究其成因,在于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教师没能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样学生就会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就会变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也就大大提高习作的兴趣和作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想写出好作文,头脑中必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品位生活,才能激发浓厚的习作兴趣。我提倡学生亲自参加和体验活动,然后记录活动的过程、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积累素材。提出具体要求后,我曾组织了一次“小学生要不要看电视”的辩论活动,让参与的学生提前准备话题包括说服对方的材料(论据要充足,说服力要强等)。活动当天,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学生个个伶牙俐齿,论据充足,互不相让。听的学生个个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因活动之前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活动过程,自己参与或不参与的心理,发言和不发言的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写起作文来,文字写得有血有肉、各具特色。“要学生写作文”就这样变成“学生要写作文”了。
     二、体验生活,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和创意的表达。”
     生活是积累第一手材料的最好源泉,是写作的本源。只有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人,体验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产生深切的同感。如小学语文中要求学生写一篇以“            的星期天”为题的作文。双休日前我留下作业,要求学生替妈妈当一天家,或与父母一起参加劳动,或自主安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自己补充题目写一篇作文,周一返校时上交。
     我评阅时发现有的学生居然能超水平发挥,写出了感人的文章。原来有了亲身的参与、有了切身感悟,学生就能将自己劳动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以及学会的技能、对劳动的认识、等一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还从思想上教育了他们。有了切身体验,学生就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表。
     三、身临其境,激发兴趣
     在教写一处景色时,我让学生写了三次,结果学生凭空想象写不出来,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在周日让家长陪着逛逛我们美丽的阜宁外滩。学生在游玩后,在文中写下了桃花正在含苞欲放,一个学生还摘用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以此诗来表达自己看到的情景和那时的心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勤写”,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如果这样,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有些文章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真实,原因在于没有亲自实践,只是凭空捏造或照抄例文。在指导小学生写“我学会了           ”一文时,我提前一个月布置,让学生在一个月内学一项技能,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留心记录遇到的困难、学习时的心情、与别人的对话、克服困难的方法等,并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炒菜、钉纽扣、手工制作等。如果经历了学技能的过程,学生就会感受颇深,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出现空话连篇的现象了。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实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经过上述实践后,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鼓舞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他们克服害怕习作的心理,学生就会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和乐趣。这样,学生就会懂得生活是写作之“源”,也就可以写出更多的如花美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