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改善学习心理品质提升语文课堂活力 让读写训练成为“书香班级”的主旋律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改善学习心理品质提升语文课堂活力
来源: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作者:汤国俭 发布日期:2010-12-30 17:43:50

     当我们高唱“活力课堂”主旋律的时候,不能被外显的热闹所迷惑,还是应静下心来,围绕“生本”开展工作,“皇帝不急”的古训犹在耳边,我们怎能依然走错?
     初中生语文学习存有普遍性心理障碍。总体说来,初一学生因受原有小学课程体系和年龄特点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中的情绪化倾向和环境性倾向比较明显,其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均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并通过情绪窗口外现。我们对初一学生的整体印象是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兴趣广泛但欠专一、意志力薄弱等。同时,初一学生的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特别是思维力,较初二、初三学生有较大差距。而初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行为的增多及层次的提高,其智力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除了上述能力外,其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加速发展,思维的深度、广度也进一步拓展。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语文教师应从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或大力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或极力侧重智力因素的养成,扬长避短,高低互补,相辅相成,灵活机动,不失时机地切实抓好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活力。
     语文课堂在调控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举办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让其保持适度的动机水平,还可以帮其制定并落实或长或短的分期语文学习计划,指引其不要偏离语文学习的既定航道。二、开展“提优”活动,让学生分知识体系、能力项目罗列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找准后发挥优势,从而脱颖而出。三、召开学习成败案例原因分析讨论会。由教师长期记录班级中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活动规律,在考后结合成绩,由教师牵头召开由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参与的原因分析讨论会,对学生的成绩予以正确归因,从而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优化其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课堂上在给予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方面,可以采取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四环”语文常规学习法;听说读写的“四能一体”训练法;语文阅读精加工学习法;比较阅读法;联想作文法;看读抄默用的五步识词用词法等。只有充分优化初中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并注重教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切实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智力品质,才能让学习主体者做到乐学、善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初中生的种种普遍性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必须彻底改变不合理的语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敢于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讲解学生推荐的美文),让学生真正做到善学、乐学。其次还要把有益的课外教材和鲜活的生活教材结合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来,不能让语文教科书和语文教师垄断了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以上措施必将从知识来源和知识传授过程两方面给教学内容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实用性,从而确保其不与学生心理和教育目的相斥的现象。
     从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角度分析,必须改变过去简单灌输和陈旧封闭的做法,而应坚持开放性、科学性、多样性的原则。要从时间上、空间上、角色定位上、思维方式上、情感表达上、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权。可以让学生大胆体验并表达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以此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路径和情感状态,或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性情感,或对此进行评价分析,排查消极情感体验的产生原因,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协调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负性情感体验,积累并表达正性情感,最终优化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以竞争评比增强主动意识,以怀疑思索提高探究能力,以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以求异实践形成创新风格。
     不论哪种语文教学方法,只要是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设计,只要充分考虑并处理好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合理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定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并更好地消除语文学习中的普遍性心理障碍,更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