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挖掘文本习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思路教学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来源:金湖县教育局 作者:陈昌华 发布日期:2010-12-30 17:48:30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笔者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发现学生在“说真话,抒真情”的同时,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借作文攻击别人,漠视生命,价值偏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禁忧虑:如何落实上述新课标?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案例一:尊重他人教育
     我班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提到小A,无人不晓。他长得尖嘴猴腮,最大特点是虚伪、说假话,人称‘假老二’,班上没一个人信任他,他是一(3)班的耻辱……”像这样借文章攻击他人的现象还真不少,如果这类文章得到默认,班里那些伤人的绰号便会悄悄流行,教师该如何引导?
     我认为这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好契机。首先,我对这类作文给予否定评语: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其次,我找这些学生个别谈话并指出:在文章里不应攻击别人的缺陷。假如那人看到了文章,结果会怎样?假如别人攻击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一席话让这些学生惭愧不迭。
    为此,我又开展了主题班会“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师生互动,让他们明白借文章攻击别人是不道德的,容易对别人造成伤害,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案例二:珍爱生命教育
     前段时间,我教完了“动物世界”单元,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某生深受布丰《松鼠》一文的启发,在文末写道:“家狗也是一种有用的动物,除看家之外,它们肉味鲜美,是烹饪佳肴,皮剥了可制成大衣。”
     这篇文章看似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讲真话”的要求,可谓实话实说,也符合说明文写作的要求,语言平实准确。但教者若盲目肯定的话,那么学生的善良何在?生命意识又何在?
     当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在生活中不少学生都唯我独尊,缺乏对生命怜悯的意识,容易漠视自我以外的其他生命,还缺少关爱和环保意识。作为教者,我要抓住每个机会教育学生。于是,我利用一节作文评讲课,结合《松鼠》一文,给学生明确指出:法国作家布丰写《松鼠》一文时,在文末补充说松鼠肉可吃,皮可以制成皮衣,主要因为布丰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珍爱生命的意识还不健全。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生命意识及环保意识也逐步增强了,因此在写作时,不能盲目照搬。
     此外,我向学生推荐两部震撼人心的电影:《雪狼》和《可可西里》,引领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的思索,写一篇相关内容的随想。
     案例三:热爱家乡教育
     在多年语文教学生涯中,我还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偏颇,这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孩子写作时往往会不经意流露出来。
     例如在一次“我的家乡”作文中,某生写道:“我的家乡并不美,穷山恶水,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爸爸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彻底摆脱这个穷地方……”,可见家长教育孩子的学习目的如此简单,即努力考大学就为了跳出穷乡。如果每个家长都这么教育孩子,那么家乡贫穷的面貌何时能够改变呢?作为一名教者,又该怎样通过作文教学消除学生的错误思想呢?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和肯定家乡的美。我们的家乡位于白马湖畔,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物产,更有淳朴的民风……这样一个渔米之乡,谁不说它美呢?找准了美点,就不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者可带学生进驻“桃花岛”(渔岛),让学生当一天小渔民,体验一下朴实的渔家风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的景美、人美,消除不爱家乡的错误思想。
     其次,教师还要做有心人,可召开一次“谁不夸我家乡美”的主题班会,会前让学生充分搜集资料和认真编排,以歌舞、相声的形式展示家乡的物产美、人情美,让学生在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有力地引导他们好好学习,长大成才后回报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尽一份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作文教学这扇窗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真实的心灵状态,教者只要在作文教学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就能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