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挖掘文本习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思路教学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挖掘文本习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小学 作者:赵艳芳 发布日期:2010-12-30 17:50:16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它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习作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略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枢纽,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用其材”。那么如何在读中学写,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呢?笔者对如何设计有效的小练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彩之处,以读悟写仿一仿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言的本义是读为作,读中仿作,读范文,学作法。学生写作,也是如此。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的句、段、篇,多少总可以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句式特点等,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
     (一)“仿句”练笔法。如《鼎湖山听泉》一课中,“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这一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泉声的动听和变化。这课的练笔可以设计为“用‘像……一样的,是……’再写至少三个表示鼎湖泉声音的句子。”
     (二)“仿段”练笔法。“仿段”练笔行之有效,特别是一些典型的段落,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可以让学生很快地学会运用。如《莫高窟》一文的练笔可以设计为:“学习第三自然段描写壁画的方法,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描写一处建筑物。”
     (三)“仿篇”练笔法。如《变色龙》一文,作者按照“我们发现变色龙,我们端详变色龙,我们放回变色龙”的表达顺序,把变色龙的特点描写了出来,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针对这课的写作特点,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题目:“写一种动物,写出它的外形特点和特殊本领,要表达出喜爱之情。”
     二、发展思维,学完课文改一改
     转换是设计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与之不同;有所依托,又必须创新。具体方法列举如下:
     (一)角色转换。如学了《蚁国英雄》一课后,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为题练笔;将《陶罐和铁罐》中两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换,重新展开对话。
     (二)文体转换。课文内容是按一定形式表达的,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体裁的转换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主动积累文中的好词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
     如在读完《桂林山水》后,我就抓住课文描写景物条理清楚、用词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尝试用第一人称来改写成导游词,或写成风光片的配音稿;在学生理解课本剧《负荆请罪》的内容以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其改编成记叙文;针对每册所选的生动写景或感人抒情的诗篇,我常让学生把它们改成记叙文。如学了《示儿》,我让学生想象陆游临终前的心理、神态,和儿女们的表现,将其中的爱国情感通过具体的叙述表现出来。
     三、课文艺术空白,抓住中心补一补
     有些课文给读者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艺术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我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展开了联想,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如《嫦娥奔月》一课,嫦娥为了不让老百姓遭殃,吞下了仙丹,飞上了月亮。奔月之后,她的生活会怎么样呢?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并写一写。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肯花时间去发掘训练素材,肯花心思去设计训练题目,肯耐心去反复指导,学生一定会变“厌写”为“乐写”,变“怕写”为“好写”,从而得以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