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54期 总第6337期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54期  下一期
诗语颖悟自绝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鲍雪 发布日期:2023-09-27 10:20:58

语感即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涉及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等,是检验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诗语颖悟自绝人”,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孩子有对古诗词的精准解读能力,那么他整体上的语感一定会超出同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诗词最为凝练,也最让诗者凝聚心力,正如卢延让有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更是感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诗词正因其追求语言的凝练,力求以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所以常会运用种种语言技巧,诸如省略、倒装、修辞、词性变化、典故引用等。这种种语言技巧的运用,很自然地让古诗词成为诸多文体中最不易解读的语言。比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为押韵,也为保持诗句结构的整齐,出现了倒装和省略,省略的还是关键性动词“吹”。所以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微风吹岸细草”,如果弄不清倒装和省略,这里读来肯定一头雾水。


这种最不易解读的语言,无疑对读者的语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反言之,如果教师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这种解读能力,自然也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正是出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培养语感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训练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就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略作赘述,以便抛砖引玉。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诗的世界


曾听一个书法界的朋友说过一句话:“当今世界,永远出不了书法大家。”问及原因,他说:“因为现在失去了历史上人人皆用毛笔的社会基础,失去了毛笔字竞相媲美的社会氛围,所以想出大家,难!”这让我想起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道理,如果在学校里为学生营造一个满是诗性语言的空间,让学生处在一个无处不诗、无时不诗的世界,那么熏陶浸染自然也就时时处处皆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语感想不强都难!


受此启发,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古诗词教学的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古诗词的世界,让他们多见多读。比如教室墙壁上的激励语,内容多以古诗词为主,每周一换;每天的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古诗词阅读;分组进行古诗词接龙比赛;在阶段性测试中适当加入古诗词的背诵;等等。经过这样的尝试,笔者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语感也明显增强。


去年笔者教五年级,班上有一个女生很优秀,尤其是语文,成绩总在年级独占鳌头,但数学有时却比不过临班一个男孩,所以她有时会有些小情绪。班里有个学生劝慰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啥难过的!”还有一个学生这样说:“想要‘一览众山小’也难,毕竟‘山外青山楼外楼’啊!”还有一次,笔者带学生去龙山公园游玩,回来写作文时,一个学生竟拟出“春里山河,江山如画”的题目,还有个学生拟出的题目是“料峭风寒春又至”,小学生的作文能有这样诗意的表达,笔者不能不为他们感到骄傲!


二、创设趣题,激起诗思


要培养语感,首先要对语文感兴趣,而在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问题上,我仍然选择从古诗词入手。除了经常进行传统题型的训练外,笔者还会自创一些趣味题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一次课外阅读训练中,笔者选用刘邦的《大风歌》设题:“《大风歌》为何只有三句,这好像不太合乎诗歌的形式?在他之前、在他之后都没有这样写诗的,是才思不够,还是有文字失传形成了残诗?这位先皇能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三句,文思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既然如此,作为高祖故里近邻,出于对高祖先皇的景仰,同学们不妨姑且把这首诗当作残诗,都来猜测一下缺失之句,给这首诗补充一句,构成四句,以慰缺憾,可行?”看到这个题目,班上一下子炸开了锅,讨论之热烈,热情之高涨,远超乎笔者的想象。但是他们怎么补的都有,有在一句后补的,有在二句后补的,也有在三句后补的。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训练。“一句以比喻起句,是说秦末四处兵起的乱世,或是说自己驰骋杀伐欲定天下的气势。那么为使诗意顺畅,和后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句衔接,此处当有一句立国定邦的交代,似乎应在这里补为最好。当然也可在第三句后补,如果补在三句后,那么一句就成了‘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情景性的交代。”……


在这样的分析引导下,学生很快写出了很多有趣的诗句,如一句后补的“灭暴秦兮抚八荒”“扫乱世兮立新邦”“忧天下兮平乱王”“唯我邦兮定乾坤”;又如三句后补的“唯愿山河兮日月长”“子孙万代兮做汉皇”“续延千年兮吾汉邦”“只望乾坤兮岁月长”;等等。


三、在模仿中创造


任何创造都始于最初的模仿。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为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语言能力,笔者总会将一些经典诗篇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模仿题,对他们进行训练。例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里面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其中“绿”字用语之妙,向来为人称道。细品“绿”字,妙就妙在一个化形为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让诗句精简地再现了江南举目所望,无处不绿的生机。每次教授此诗,笔者都会拟一道题目,让学生仿照诗中“绿”字化形为动的妙用,仿写一句描写性的诗句。为了降低难度,笔者会为他们提供一些参考词,如“红”“白”“肥”“瘦”等。从交上来的作业来看,每次都会有很多令笔者感到有趣的模仿,每当此时笔者总会感叹,学生的模仿能力之强真是令笔者自叹不如,如“秋来枫叶红满山”“一池春水肥锦鲤”“三冬寒梅傲风雪”“凄风苦雨瘦百花”“一树玉兰醉春风”等。  


诗是最为精简、最具灵性的语言,尤其是古诗词,其精练,其传神,有时甚至让笔者认为是当下文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境界。它们穿越时空,历经千年,如深窑的陈酿,那种浓香永远让人沉醉。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训练学生的诗语、培养学生的诗性,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不二法门。


以上所谈,语拙词陋,仓促为文,虽是穷思竭虑,也定是纰漏难免,但所思所言,尽皆为教之得,若能趁教界同仁共论之机,以便有所进益,足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