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需要具备题目趣味性、呈现方式灵活性、教学开放性、模式多样性等特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谈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对传统课堂进行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在具体情境中提升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教材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抽象化内容,当这些抽象化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导致自信心受挫。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应用题教学,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而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展应用题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烦琐的题目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能。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物园的视频片段,从视频中学生得知猴子的数量为5,老虎的数量为2,孔雀和熊猫的数量分别为1。教师引导学生将四种动物的数量相加,求视频中出现动物的数量总和,强化学生对20以内数的加法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情境创设中去,在课堂中开展动物扮演活动,邀请不同数量的学生(总量不超过20)分别扮演不同的动物,其他学生需要分别算出男女生各扮演动物的数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二、利用画图法让学生直观了解应用题的题意
线段图作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常用手段之一,能够将较为复杂的题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提取题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例如应用题:小明买了一些水果,其中苹果有5个,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两倍,而橘子的数量是香蕉的两倍,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水果?教师引导学生将苹果的数量“5”以线段a表示,那香蕉数量是苹果的两倍就是两条线段a,组成线段b,而橘子又是香蕉的两倍,因此橘子就是四条线段a(两条线段b)组成线段c,因此水果数量的总和表示为5+(5+5)+(5+5+5+5)=35。可见,学生在明确了应用题中的数学信息后,借助线段图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在趣味游戏中激发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以及理解能力尚处于发育阶段,他们对课堂上遇到的一些新鲜事物容易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这会导致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重心很难放到学习上,容易出现走神、交头接耳甚至扰乱课堂秩序等问题。
对小学生来讲,游戏是现阶段最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活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被充分地激发。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定的游戏元素,将应用题通过游戏形式来展现,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例如制作代表不同物品的卡片,且保证每个物品卡片两个为一组,如两个电脑卡片、两个鸟儿卡片等,开展“连连看”小游戏。教师将卡片随机分发给学生,再随机抽取一位学生上讲台背对同学展示自己的卡片内容,要求台下跟台上学生卡片内容一样的学生举手,然后教师根据台下学生的座位给出提示,如你可以连接的卡片位置在第二列第三排,台上的学生转身寻找,找到后,教师对两人进行提问:将第二列和第三排的所有同学人数相加,算一算你们两个在总和中占据几分之几?通过游戏与题目的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又如,学生可以在“掷硬币”游戏中探讨规则的公平性、正反面的可能性等,在游戏中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力。
总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