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构筑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 公告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洪泽县外国语中学 作者:刘春庆 发布日期:2011-03-09 17:46:4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阅读,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基调,设置教学氛围,创造适合学生的良好学习环境,给予学生适当的暗示与要求,有效地开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提高体验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对作品的理解与顿悟。如教《荷塘月色》第三段时,笔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
     二、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的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加之阅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是不同的。比如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怎么又把和氏璧送回家,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继而肯定了他的看法,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得出三点结论: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三、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探究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有些文章笔者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作者“对话”,说出课文的精彩语句片段,并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反复探究品味,有利于吸收其精髓,从而感悟到文章的神韵。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一个“穿”字让人想象江边的怪石嶙峋,如尖刀利剑,直刺天空的情景;一个“拍”字使人身临其境,仿佛目睹滚滚波涛拍打江岸卷起千堆如雪波浪的情景,听到波涛击打江岸发出的阵阵轰鸣。
     四、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探究空间
     拓宽学生视野的阅读方法即是课堂教学延伸式课外阅读。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下面列举一些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1.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可以灵活多样,可就与文章的主题、写法某一方面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语句进行比较,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引导学生探究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之浓。然后,让学生回顾积累以水喻愁的名句,比较与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青玉案》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写愁手法上的异同,作者表达愁情的不同。这样既使学生积累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提高了思辨水平。2.课外积累与练笔。将阅读中碰到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设计成论文题,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演讲、辩论。如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后,让学生围绕豁达、乐观等话题联系生活实际与之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总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