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64期 总第6402期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64期  下一期
语文跨学科探究性作业设计思路探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佳音 发布日期:2024-03-22 14:34:39

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大部分学科教育的专业性也随之提高。“双减”背景下,我们既希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希望高效地实现综合育人。为此,各科教师都在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尝试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当前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是一门兼容并蓄的基础性学科。或是历史课堂上的古文材料解读,或是音乐课堂上的乐曲鉴赏,抑或是生物课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分析,这些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语文,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基于此,笔者从语文学科知识框架内的探究性作业入手,尝试开展一些初步的跨学科引导,在确保教学重点不偏移的前提下,根据文体和单元特点,有机融合各个学科的部分知识点。本文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实践。


一、融合政史背景,设计跨学科作业


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语言文字自产生之初便承载着记录历史、传达思想观念的功能。我国古代文人用他们的笔触记录历史,表达政见理想,抒发情感,因此语文学习不能与历史和政治割裂开来,这一点在古诗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笔者设计了相对容易入手的作业,让学生们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政治观点的语句,并结合学过的《孔孟论学》在课堂上谈一谈各自的看法;然后对照《富贵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等句,初步理解古人的政治理想。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宋代文人“为帝王师”的理想与宋代“不杀国士”的传统,充分讨论过后,结合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笔者让学生完成《我的“中国梦”》习作练习。


就学生习作的完成效果来看,这种融合了历史与政治、步步推进的综合探究性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效果是显著的。在此之前,学生对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君子自强不息”的理解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努力进取的名人典故这一较浅显的认知层面,而经历了本次跨学科融合学习与探究,学生对这一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度思考并完成了《我的“中国梦”》习作练习。笔者欣喜地发现,不少学生转变了切入视角,抓住了“我”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将个人感情与追求真正融入了对祖国未来的期待之中,有的学生还引用了课堂讨论中笔者提到的历史材料与政治观点,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融为一体。


二、聚焦艺术审美,开展跨学科教学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中“书画”与散文、诗歌作品有共通的审美取向与表达方式。例如明代作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散文的行文措辞、描写视角及其天人合一的意境都与明代绘画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文章全景式的视角以及量词的使用方式,即可明显看到明代山水画的影子。因此,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笔者适当借助明代画作向学生渗透相关美学知识,一方面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妙处,另一方面也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这一课的探究性作业,选取了一张西湖雪景的照片,又截取了董其昌《仿米芾洞庭空阔图卷》的局部图,然后将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选择并赏析更符合散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描写的图片并说明理由。这样一来,学生既充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妙处,又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散文与山水画共通的天人合一的追求。


文学与艺术的共通性,在音乐方面同样有所体现。“诗”与“歌”之所以并称,是因为古典诗歌作品原本就可以用来歌唱,教师可以利用当代音乐的多面性来与诗歌本身进行互动,帮助学生拓展审美鉴赏思路。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笔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水调歌头》歌曲作为探究性作业的资料,一个声音高亢,另一个则悠扬婉转,空灵缥缈。学生仔细聆听,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表示更喜欢自在豪迈的版本,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更能体现出苏轼酒后的旷达随性,也有的学生喜欢空灵缥缈的版本,因为这样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亲人的淡淡忧愁。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好地把握了诗人的情绪变化,同时也对不同的音乐演绎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鉴赏思路。


可见,依据不同文学体裁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语文学科与艺术的融合探究性作业设计可以有很多尝试方向,且没有过高的门槛,易于推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跨学科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去开拓。例如在文理相辅相成的大方向上,笔者尝试利用语文课内小说作品选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练习不同复句的内在逻辑关系,目前正在考虑将语文复句与关联词的运用和理科的科普阅读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种复句和关联词的基础上,更加高效地梳理科普文章的内在逻辑。此后,“如何根据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更为合理地构建跨学科探究性作业,使之逐步单元化、系统化”这类问题是接下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思考与探索的主要方向。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我们可以让语文跨学科探究性作业的运用逐步合理化、系统化,充分发挥其更全面的育人作用,让语言文字成为链接意识形态、融合艺术审美、沟通文理学科的桥梁,使语文学科真正实现它本身的教育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