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谁更牛 在教育路上的那一份感动和幸福
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虎妈”“猫爸”谁更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3-28 11:42:11

     一段时间以来,大洋彼岸的“虎妈”一手挑起了中美教育之争,“虎妈”蔡美儿在子女教育上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却教出了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圣殿,一个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连美国的妈妈们都开始心动了,是不是只有做“虎妈”才能把孩子教好?由“虎妈”引发的家庭教育模式大讨论一出现,上海很快就出现了“猫爸”现身说法。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则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可以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的女儿常帅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翘课,却能在上海七宝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去年还被哈佛大学录取了,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
     “虎妈”和“猫爸”组合,是目前最热的家长类型“PK”。“虎妈”这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华裔,她严格的教女方式被戴上了传统中国式教育的帽子,而“猫爸”,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则被认为是贯彻了现代教育思想,实施快乐教育的成功者。这场关于“虎妈”“猫爸”孰优孰劣的辩论,从网络一直延伸到了全国两会的会场。
     支持“虎妈”:竞争实在太激烈
     支持“虎妈”的家长大多认为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判断,所以需要家长为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那种放羊式、任其自由发展的做法纯粹是扯淡。家长应该负起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孩子的心理素质比成人想象得强大,耐得住艰苦训练。以学乐器为例,枯燥的技法几乎没有孩子感兴趣,贝多芬也是在父亲的棍棒下练成的,这叫先苦后甜。小时候吃点苦,长大一旦成为社会精英,就能体现出“虎妈”的价值了。甚至还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自编“打油诗”:别怪家长成“虎妈”,应试教育压力大。上学竞争太残酷,孩子天真被挤垮!
     支持“猫爸”:关爱成长,孩子幸福重要
     支持“猫爸”的家长多是希望能够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快乐的童年。他们认为对于孩子应该重在培养其自主能力,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发挥和安排。“虎妈”只针对技艺去培养,相比而言,“猫爸”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对品德的积累、性格养成的培养显得更重要。
     两会说“虎妈”“猫爸”
     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说:我虽然不太赞同“虎妈”式教育,但它反映出家庭和家长在整个教育中仍然应该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给家庭和家长教育留有空间,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和指挥。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说:我觉得孩子还是不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全面发展。我在孩子学习之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这是一项对孩子各方面都有好处的运动。她指出,“望子成龙”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教育心态,这是种功利化的心态,与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和教育体制都有关系。她认为,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就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
     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芝说:很多家长出于让孩子将来幸福的目的,选择了从小让孩子吃苦。从上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唯恐自己家孩子落到别人后面。孩子幸福指数低,关键是父母强迫孩子上这些培训班,逼得孩子没有玩的时间,而父母还自以为对孩子很关心。
     不少代表委员还指出应试教育是导致孩子幸福指数低的“罪魁祸首”。
     教育专家看“虎妈”“猫爸”
     面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虎妈”“猫爸”之类,教育专家认为: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教育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严格教育,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也许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值得全面仿效。甚至有专家提出:当你有了一个让人赞不绝口的孩子时,或者当你津津乐道自己的教育成果时,别忘记了,也许只是上天给了你一个满足了你对“优秀”定义的孩子。
     郑方贤(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就从小开始照着科学家的方式悉心培养;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就从小开始按照音乐家的模式来培养……如果这样能够成功,那么教育该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可惜的是,教育并不这么简单。1000个孩子就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
     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却不成功的孩子。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会成功,那就把教育简单化了,甚至功利化了。因此,所谓“虎妈”“猫爸”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郭宗莉(上海市思南路幼儿园园长)
     当孩子还刚刚学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面临学习的竞争时,原先的幸福快乐论调立刻就被我们抛置脑后,我们一下子就会变得急躁和功利起来,恨不能用最快捷的方式把知识技能一股脑儿灌输给孩子,这种发展是缺乏后劲的。强制孩子学习,会使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焦虑和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孩子会习惯于被动地学习,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训练,其实是牺牲了孩子多方面发展的机会。
     其实,所有的儿童都天生具有学习倾向,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通过他天然的求知欲和自身的努力,认识很多事物并逐渐累积学习经验。但是仅仅通过自身努力而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们的学习仍是不完整的。对孩子来说,他们必须与能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成人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越是了解孩子,越是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越是懂得如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孩子就会学得越好。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问题恰恰体现出对孩子精神层面关怀的缺失。
    “虎妈”与“猫爸”,哪种教育方式好?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先天智力是有差别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个内容,有的学生可能不用听课,靠自已看书就能马上学会,而且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有的学生别说自己看书,即使老师讲十遍八遍,也未必能听得懂,学得通。
     这位“猫爸”的女儿,肯定比一般孩子的智力好,不然的话,怎么能在学习时间比别人少的情况下,学业成绩还能名列前茅,而且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这样的孩子好像与家庭教育关系不大,平常人家的孩子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智力水平,有读书求学的机会,也能成才。像历史上的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的领袖,四岁丧父,家贫无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识字,但他天资聪颖,往往书不待抄完,便能成诵,这样的学生还用家长和老师花费太大的力气吗?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先天智力水平大体相当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养成不同的学习习惯,而不同的习惯会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假如把智力一般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分别交给“虎妈”和“猫爸”管教,这两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结局。
     我们还不得不承认,即使智力超群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得当,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也会慢慢变成一个平常人。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特例,他天生聪明,五岁便能作诗,但父母不给他提供读书的机会,把他变成赚钱的工具,最终也只能落得“泯然众人矣”。
     因此,讨论采用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好,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对孩子是“严厉苛刻”,还是“放任自流”,似乎都值得商榷。家庭教育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虎妈”式的“棍棒”教育当然不值得推广,也的确有扼杀孩子个性的嫌疑,但对于那些学习习惯差,而又聪明贪玩的孩子,也并非不可一用;“猫爸”式的教育方式看上去很美丽,家长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让孩子上哈佛大学,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生一个像常帅一样的女儿,并且要创造一个像常帅那样的家庭环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