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放飞 活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把握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来源:沭阳县塘沟中心小学 作者:周立奎 发布日期:2011-05-06 09:58:3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前提。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和滋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朋友式地相处,学生就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境界
     《语文教学艺术论》指出:教学艺术往往创造一种最佳的教学境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这就激励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注意力、记忆、想象、思考、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了“最佳时期”,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比如:为了纠正错别字,我设计一个“错别字医院”专栏,把学生经常出错的错别字写在专栏内,作为“病人”。让学生自愿当“小大夫”,给错别字“治病”,并要求找出“病因”。对难辨的错别字,还鼓励“小大夫会诊”。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这样能激起学生主动读书的动机。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因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伊始质疑,还可以在读书过程中质疑。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提出的问题肯定有深有浅,有多有少,这时老师应进行鼓励。一篇文章学习结束,也可以让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了很大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可以使学习成为学生需要,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些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加分、颁发奖品,给他某一特别的权利等等,“好极了!”“就是这样!”“真不错!”“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高兴的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