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放飞 活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放飞
来源:金坛市社头小学 作者:唐兆平 发布日期:2011-05-06 09:59:29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一门学科的每一堂课都承担着“育人”的神圣职责。但我们常常是将育人之理寓于求知之中,尤其是充满理性的数学课堂,其重心仍然侧重于对数理知识的探究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意义应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地、持续地、和谐地发展。优秀教师实施的应是唤醒精神、敞亮内心的教育,以尊重主体的需求为学习的起点,以真诚的对话为学习的本质,以享受独特的体验为学习的意义,以唤醒萌发的自我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数学教学同样应注重引发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一、教学案例:《利息与税率的认识》
     (一)课前学习任务
     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有关利息与税率的知识,并用适当的方式整理归类。
     (二)课前思考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将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位于“利息与税率”的计算。课前的调查任务旨在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关注之情,以此为契机展开利息、税率计算的自主学习。
     (三)案例回顾
     1.汇报交流的热闹
     上课伊始,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调查收集的信息。学生的汇报异常精彩,所反馈的信息也异常丰富。
     2.执行方案的尴尬
     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打断了学生的汇报:“同学们,我们今天就要来研究关于利息与税率的计算……”学生却依旧在异常兴奋地议论着自己所收集的信息,把我独自“晾”在了一边。该怎么办?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原方案还是该调整计划?
     3.调整学案的收获
     意识到学生急欲表达的渴求,我决定临时调整学习方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先举行一次‘我谈利息与税率’的交流活动吧!”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与学生共享了信息化社会为我们所提供的便利,就“利息与税率的作用”“储蓄与贷款的不同”“中西方生活消费观念的差异”“如何确立科学的价值观”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辩论。直到下课铃的声音传来,同学们的小脸依然洋溢着激动与热情,一双双晶莹剔透的眸子闪烁着认真与执着……
     二、困惑与反思
     是什么让孩子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尊重主体的需求——学习的起点
     在遭遇“执行方案”的尴尬时,很多教师可能会打断学生,转而进行预设的教学活动。但与此同时,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课堂没有从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那课堂中的主动性就无从谈起。
     当孩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时,他们正不断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其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时,会积极地调动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出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面对瞬息多变的课堂局面时,必须怀揣着先进的课程理念,让教案搁浅,用心捕捉和筛选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二)展开真诚的对话——学习的本质
     师生互动的“对话”要求平等、融合,教师要走出“至上”“独尊”的心理怪圈,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的氛围。老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数学课堂中的“对话”也应该体现出强烈的生活性,有生活文化情境,有生活交往需要,有生活交往空间。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走出“书本数学”这个中心,向“生活数学”回归,回到现实流动的“生命态”中,进行真实的、广泛的对话。
     在参与了师生之间谈古论今的讨论,聆听了学生之间充满理性的对话后,我不禁想起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过程》与《重建课堂价值观》中所提出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精神世界与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化世界的转换与沟通。我为自己能与学生有这般“精神世界”之间的沟通而骄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