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五风五园”创建活动 “少年军校”化管理初见成效 守护女童,“爱心妈妈”在行动 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红色之旅”,感恩生活 整治择校乱收费,需要制度作保障
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5期 总第4252期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5期  下一期
整治择校乱收费,需要制度作保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姗绿 发布日期:2011-07-01 09:52:34

     又到中小学录取时。教育部去年底发布“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时隔半年,记者采访发现,广州、北京、南京等地部分中小学择校费不仅未降,反而水涨船高,有的已超过10万元。
     不少家长表示,仅凭一纸“禁令”,难止高价择校费。根治择校乱收费,政府仍需出重拳。
(大河网6月15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择校风便在全国蔓延开来,尤以小升初为最。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但收效甚微。财政部和发改委去年明令取消择校费,但择校费换了个马甲,以“捐资助学费”名义冒了出来。
     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年年治理,但却年年水涨船高,其背景十分复杂。教育部门每年要面对超出自己接收能力的择校生,学校采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似乎也有些道理。择校的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想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又没有什么良方,择校乱收费几乎成了一个要解决又无法解决的顽症。
     择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有悖于义务教育公平原则,阻碍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家长和学生择校,这是一种权利,在当今现实条件下,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一旦与金钱挂钩,则显得有失公正。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择校成为收取择校费的普遍依据,择校收费乱象横生,毫无疑问是金钱作祟,显然违背“择优录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早在1993年,我国就明确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要达到GDP的4%,但落实到地方则大相径庭,教育投入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教育专家指出,追求政绩无疑是政府部门的行为选择,政府部门按自己的“喜好”拨款,也就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政绩的学校和教育领域。至于此间的行业不正之风,则属于权力寻租,而这种拨款制度,又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现在的择校更是一种摆不上台面的交易,表面看属于你情我愿,但有多少家长真心实意地愿意交所谓的“捐资助学费”。其实这种“被自愿”现象相当可怕,一个教育别人要诚实的机构却干着极不诚实的勾当,这样的教书育人,恐怕极易误人子弟。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家长,你完全可以不交这样的费用,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这样说过,问题是当下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已十分严重,学校教学质量优劣泾渭分明,在“被自愿”的捐资助学协议面前,谁能敢说不字?这种被迫的选择,是万般无奈的结果。许多家长如待宰的羔羊,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如何解决择校乱收费现象,我看还需要制度作为保障。择校费背后一系列的灰色利益链条把学校、主管部门,甚至还包括“学托”联系在一起,多方利益链确保了学校在收费时的“万无一失”。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教育拨款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曾经有专家分析指出,如果有国家和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的预算、监督执行,教育投入问题不至于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也就不会有严重的校际办学差异。
     在政府部门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同时,改变办学思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做到办学标准统一,生均培养成本统一,教师待遇标准统一,那么所谓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就不复存在了,最起码那些在可择与不可择之间,选择自然入学的就将大为增多。
     择校费继续泛滥的结果是使义务教育不再义务,公平教育不再公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择校费饱受诟病,关键在于剥夺了不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选择就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择校费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