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与创造性思维 追求绿意课堂,享受快乐语文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5期 总第4252期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5期  下一期
舞蹈欣赏与创造性思维
来源:常州市清凉小学 作者:管业 发布日期:2011-07-01 11:20:35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所以舞蹈欣赏属于人们对艺术美的一种审美活动。这种艺术以整个的人体或是说纯粹的人体作为表现手段,主要通过动作过程创造出情感语言和美的形式,来向人们传情达意,进行情感交流。所以,直观动态性及其饱含诗情、充满乐感的人体动态美是它不同于其它姊妹艺术的特质,也是它赖以吸引万千观众的魅力所在。因此,舞蹈欣赏,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是一种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心态的再现。
     一、舞蹈欣赏过程是儿童心智、情感和思维的升华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都喜欢跳舞,通过教师引导和对其欣赏,更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而舞蹈这一直观性、表现性强的艺术形式,又恰好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也就是促使舞蹈成为千百万少儿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在小学开展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一种理想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使孩子们不仅能发展身体,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在意志、思想品德、个性等方面得以全面培养和拓展。
     舞蹈要求舞蹈者有良好的体形和必要的舞蹈条件,这样就势必要坚持练功,而舞蹈基础训练又是那么乏味、单调、枯燥,这怎样能使他们“服服帖帖”?其实只要儿童对舞蹈有兴趣,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只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体验、研究他们美丽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在他们天真有趣、奇妙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他们能理解、能掌握的舞蹈教学内容。如学校“棋文化”特色在常州市已具有一定影响,学生通过“棋文化节”、与大师对弈等各种形式,深深爱上下棋,并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学生通过这些切身体会,在《聪明的小棋子》舞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校园文化的打造增添了艺术的气息……这些舞蹈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以及周围熟悉的环境,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接受。
     二、用舞蹈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舞蹈欣赏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想象与联想开启思维活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显著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创造性,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这正是舞蹈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音乐或舞蹈教学时,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如何欣赏,从而打开他们的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激发他们的才能。因为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长期忽视右脑潜能——即创造性、形象性思维的开发,造成形象思维发展的不平衡,耽误了形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代”。孩子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应,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大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达到开启思维的目的。
     三、舞蹈欣赏思维的多元性、复杂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蹈欣赏中的内涵不仅是多样的、复杂的,而且更是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其中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是激发创造性心理的核心机制,这两者占有主要的位置,其运转状态直接关系着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中小学少年儿童欣赏舞蹈时以形象的联想、想象为主。其发散性思维十分活跃,应鼓励其创新精神。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艺术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创造性地使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