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习字兴趣刍议 一次小改革一份大收获
教育前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5期 总第4252期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5期  下一期
激发学生习字兴趣刍议
来源:淮安市楚州区实验小学 作者:丁文书 发布日期:2011-07-01 11:26:08

     引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学生加强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培养训练的有效手段。然而,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写字教学方法的单调使很多学生对写字失去了兴趣。但是,民族的瑰宝——书法艺术不能丢!要将学生吸引到写字课堂中来,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呢?笔者联系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古人的经典故事影响学生
     我国历史上曾涌现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一幅幅传世佳作让人奉若至宝,同时,他们也用传奇的经历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如王羲之“池水尽墨”的故事、唐代郑虔“红叶作书”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现在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需要通过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来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习字的兴趣。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形象
     书法语言大多抽象、深奥,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最基本的书法知识又不能不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浅显、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强化学生的感知,加深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和兴趣。如“悬针竖”,教师可用比喻、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竖如针之倒悬,则非常有力,如像鼠尾般弯曲渐细则显得柔弱无力。又如“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都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越发矫健,正如文章的情节有起有伏才能吸引读者一样。这样的语言描述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就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三、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
     写字教学中,用笔的方法很难用言语道清其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直观材料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仍以竖的教学为例。可编排这样一组程序:先设计各种竖画,让学生仔细看屏幕,认清竖画的种类和形态,了解竖画的形态特点,指出垂露竖、悬针竖的区别在于收笔形态的不同,并进行具体示范分析运笔的方法。如果教者有较深的书法功底,还可运用多媒体的录音录像功能将示范、讲解的过程录下来让学生多次观看学习,这样,学生对教师运笔的起、行、收全过程看得清清楚楚,便可在头脑中建立起深刻的、鲜明的印象,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逆锋起笔、中锋起笔、回锋收笔”等的意思。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减轻了学生学习的思想压力,因此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四、合理安排练习时间,精心设计练习形式
     在写字课上,必须合理安排书写训练的时间,运用多种练习形式,调节学生的习字兴趣,以提高教学的效果。1.播放一些曲调优美舒缓的乐曲,为学生习字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2.众所周知,学生年龄小,大多数都好动不喜静,所以要严格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每节课训练的时间以20分钟最为合适,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因腻生厌的情绪,保持练字的热情。3.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欣赏、描红、临帖或创作。不同的形式可调节学生的情绪,也可提高训练的效果。4.练习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可以是老师指定的内容,也可是学生自由的选择。如“一”画的训练,老师在指导书写之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去练习,让学生有自由感和创作的成就感。
     五、营造良好的习字氛围
     鼓励的力量远远超过制度的约束和严厉的批评。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真正体验到学习写字的其乐无穷。从而进一步激发、巩固他们的习字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通过书法比赛、书法展示栏等途径,加大练习写字的宣传力度。班级中时时洋溢着书法的诱人气息,处处彰显出写字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书法,养成了兴趣。
     写字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过程,只有时时保持兴趣,才能坚持经常练习,不断取得进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潜心探索提高写字教学效果的途径,将书法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