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言无忌”说起 更新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乡村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更新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来源:淮安市清浦区黄码中心小学 作者:刘玉洪 发布日期:2011-09-20 09:19:39

     更新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淮安市清浦区黄码中心小学 刘玉洪
     一、课程教材,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惟一的“法定课程”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变革教师课程教材观的起点。其次,“将课程还给教师”,从体制上保证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是转变教师课程教材观的根本保证。第三,要体现课程教材的丰富性和弹性化,为教师的自主创造留下必要空间。
     二、课程教学,由单纯传授向师生互动式转变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与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交流转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磨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建立一个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性学习转变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探究性学习应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整体发展。
     五、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学向与学科整合转变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目前,学校书本教材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信息,使书本知识再生,加强师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具有的条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助于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虚拟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网络,进入开放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科技网等获得相关学科知识和资料,大大补充课堂教学不完善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由为选拔服务向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转变
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注重教学评价的转变,彻底改变那种以分数评价学生,以成绩定学生发展方向的不良导向,树立发展的评价观。新的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助于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自我评价;(2)同行评价;(3)专家评价;(4)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评价;(5)家长对课堂教学的评价;(6)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
     综上所述,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的大教育观和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使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