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主体体验构建互动式学习氛围 为小学生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为小学生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来源: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作者:余东霞 发布日期:2011-09-20 10:37:01

     为小学生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余东霞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助于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一、观察,积累生活
     1.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广泛关注。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的客人,爸爸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等。
第二,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养成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第三,细心指导。观察日记是把每天观察到的人、事、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内容形式自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动静变化,物件的外形、结构、用途与功能……这些都是日记的内容,尽可能记下自己的亲身感受。
     2.学习有顺序观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描写就会有困难。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
     二、体验,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但是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
     三、阅读,广泛积累语言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1.任务性积累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文章的。而低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2.趣味性积累
     在班队课、阅读课、小记者写作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学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3.自主性积累
     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好记录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总之,积累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源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