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摭谈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
来源: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作者:卢宏 发布日期:2011-11-29 11:46: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 
     一、切实做好自主预习习惯的方法培养,与家长联手,组织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可以明确知识要点,抓住知识重点,思考知识难点,找出知识疑点,从而保证在以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为此,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要做好引领,具体要求:1.明确预习目标。每节课前都提出一些预设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学案,明确每节课的预习范围和重点,教师对预习内容中的疑难点做适当的启发;2.指导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边读、边思考、边做记号,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概念,养成动笔习惯;3.坚持预习检查督促工作。对于自主预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效应进行推广,并适时评价与鼓励。
     二、重视课堂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自学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对学生的具体要求:1.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预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2.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于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3.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解决学案中大部分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带着学案让学生满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4.注重纠错反思。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5.课前课后两次反馈学案:(1)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2)是学生将修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批阅,用以查验自主学习情况。总之,课堂活动中应切实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
     三、强化自主复习习惯的方法培养。“温故而知新”,通过学生的自主复习,进一步回忆和思考所学知识,训练记忆力,可进一步掌握新知识的逻辑结构,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可以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提高学生理解、复习和整合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并要求持之以恒,使所学的知识能经常得到巩固;其次是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然后充分发挥学生互帮互学的作用,如同桌互说,优生帮助后进生,形成督促机制。
     四、加强自主完成作业习惯的方法培养。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消化和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自主作业习惯方法的培养上:1.作业布置做到少而精,力求使学生多思少写,节约时间,提高效率;2.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独立、快节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3.及时注意信息反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明确教与学的得与失,及时矫正;4.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5.让学生每月整理错题集,突破知识疑难点,对于学困生(作业困难的学生)老师可适当点拨或安排优等生来辅导,坚决杜绝抄袭的不良现象。
     五、树立自我评价的新观念,全面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全面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思想。以重点评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为抓手,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契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必须推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当然好习惯不是很快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精心培养、积极开发,逐渐培养,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