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味人生 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前行中,记取芦花一片
教育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4期 总第4364期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4期  下一期
前行中,记取芦花一片
来源:高邮市川青小学 作者:郭万芹 陈石奇 发布日期:2011-12-27 14:21:58

     写在芦花少儿诗社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诗教不仅传承文明,而且也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里,陶冶了情操,平衡了认知。我校开展“诗教”二十年,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关爱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心中的民族意识。在我校芦花少儿诗社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忆芦花开放的经历,我们的心总是因喜悦而激动。
     一、“老师,他会背诗呢”——触动:现实生活中引起的思考
     那是1991年秋天,一群孩子一边做游戏一边吟诵道:“春眠不觉晓,到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小吃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抹口袋没有钱”……“老师,他会背诗呢……”有学生把孩子背的“诗”告诉老师,我们听后大吃一惊,更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丰厚的人文底蕴等。孩子们唱的灰色童谣儿歌,怎么能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呢?事实让大家认识到,中华诗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是,我校芦花少儿诗社应运而生,其时是1991年10月30日。
     二、“老师,这堂课真有意思”——激励:让孩子扬起诗意的风帆
     “老师,这堂课真有意思。”是啊,这堂课我们上了一堂诗歌欣赏课。
     我校芦花诗社开设了诗歌赏析课,老师们编写教案,研究教法,让学生阅读、感悟、积累,读诗细细咀嚼,慢慢体会,让学生尝到诗的滋味,让学生享受快乐,以至于扬起诗意的风帆。课堂上,以读为重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从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去品读,去悟情、悟理、悟境。平时,我们还注重收集同一题材的诗让孩子去诵读、理解、感悟和比较,如学了《江南春》就去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等等,通过诗歌欣赏课对诗的不断吟咏、体味,让孩子们接受美好的熏陶,诗的洗礼。
     三、“老师,您教我们写诗吧”——指导:用诗意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老师,教我们写诗吧!”孩子们信心满满。于是老师引导学生编儿歌,学写诗。其实,写诗是作文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努力尝试将芦花少儿诗创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学生日记可以作诗,学了一篇课文也可以拓展成一首诗。如五年级丁文同学在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篇课文后,写下了《我是多么快乐》:小树说\我给世界增添一份新绿\让人类多一份健康\我是多么快乐\\花儿说\我给世界增添一片光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我是多么快乐……
     四、“老师,我的诗上报啦”——惊奇: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天,小嫦娥就拿着当日的《高邮日报》飞到了教师办公室,喜滋滋地说:“老师,我写的一首《观荷》小诗上报啦!”我们一看,真的,是《高邮日报》。
     芦花少儿诗社除坚持常规活动,还积极向外投稿,一旦有学生诗稿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我们总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给予宣传鼓励。每次练笔都评出“优秀小诗人”,把这光荣的称号写在诗作题目的左上方,非常醒目。同时要求学生把优秀诗作抄下来,配上插图,办成手抄报的形式。每个学期,都将优秀诗作以《芦花少儿诗选》的形式编辑成小册子出版并对内对外交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写诗歌的兴趣。
     五、“老师,学校门前又多一块奖牌啦”——收获:让师生同沐诗露花雨
     一日早晨,值日老师在学校门口值日,小菲上学来到校门前,看到了学校大门前的一块新奖牌,很好奇,指着奖牌说:“老师,学校门前又多了一块奖牌啦!”是啊,这是前一天刚挂上去的,我校又被评为2011年第三届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
     二十年来,我们的芦花少儿诗社没有停步,我校的诗教工作没有停止和中断,学校千方百计致力于校园诗教工作,致力于芦花少儿诗的正常活动,用诗的营养滋润师生心田,充分利用教育和教学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和运用诗歌中丰富多彩的美感,借助大自然和校园的诗化环境和诗化氛围所提供的一切条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让师生同沐诗露花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