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理念最真的常态 小组合作———矫正语文学困生不良习惯的助力器
校长沙龙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4379期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小组合作———矫正语文学困生不良习惯的助力器
来源:如皋市常青镇铁草小学 作者:蔡永辉 发布日期:2012-02-07 14:46:41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小组合作的互助学习模式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沟通、交流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调动、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对矫正语文学困生的不良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小组合作的互助学习模式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更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如何矫正语文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职责,转变语文学困生袖手旁观的习惯
     语文课的小组学习中,需确保学困生参与其中,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是合理分组。经过实践,我觉得最好的分组方法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搭配分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学困生在组内无自卑感。其次要力求做到组内分工合理,明确职责。为了避免学困生在小组中成为“局外人”“旁观者”,老师要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让每个孩子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让学困生承担一些简单的任务(如记录、资料保管等),汇报交流时,鼓励他们完成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逐步树立他们的信心。
     二、激发信心,克服语文学困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所有学困生都有一个共性——缺乏信心,不愿参加活动,不愿与人交流,每位教师都必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走出孤独,摆脱寂寞。小组内可以为学困生专门设立“你真棒”“你又进步了”等荣誉平台,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表扬与鼓励。让每个语文学困生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了,便有受表扬的机会,自己也能为小组做贡献,从而感受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能把语文学困生尝试到的成功喜悦升华为渴望继续获取知识的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上进心,从而逐渐打开其心扉,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最终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创设机制,改变语文学困生害怕交流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因为语文学困生来表达能力差,当众交流对说是个难点。在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大力宣扬“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并讨论制定了向学困生倾斜的评价机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尽可能让学困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样的题目,学困生有优先发言权,学困生答对的,给予其两颗星,甚至三颗星(别的同学奖励一颗星);在每天的晨会和每周的班会上,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各小组组长对自己组内的学困生进行表扬,然后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表述,再给予鼓励和表彰,并颁发“最佳表现奖”“最大进步奖”。
     经过实践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学困生变得敢于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的兴趣得到空前提升。
     四、评选升级手,激发语文学困生的成就感
     以前,学生怕上班会课;现在,班会成了学生最盼望的课,因为班会课上要评选荣誉升级手和对各组的荣誉榜进行升级。小组荣誉升级由学校统一制定的升级模式进行:学生课堂上答对问题或表现好获得一颗小星,小星积累到5颗再升为一颗大星,大星积累到5颗再升级为月亮,以此类推最高荣誉为钻石小组。学期结束时,由学校对各班荣誉最高小组进行隆重表彰。我在班会上提议每周的荣誉升级手由两名学生担任,其中一名必须是一周中表现最突出的学困生,这个提议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同。荣誉升级手在为小组进行荣誉升级时,在同学们关注的目光中,收获的是一份荣耀,一份成就。
     数年的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实践证明,语文学困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得到矫正,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意识和自信心有了极大增强,再也不是“听众”和“观众”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