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要合情、合理、合法 让品读感悟走进语文课堂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反思
08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让品读感悟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仪征市刘集镇盘古小学 李明锋 发布日期:2010-01-21 16:30:0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对其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觉,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它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获得的。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潜心地读书,不断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而且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该让品读感悟走进语文课堂。
        一、 熟读深思,促进感悟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能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形成文化基础。要想获得感悟,必须读得充分,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把思绪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二、 尊重个性,多元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则是学生内心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首先是由于受到外在教材语言文字的刺激和影响而引起的,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蕴涵的思想和感情,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起了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联想和思维,出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结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于是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遐想,颇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
         三、 注重积累,激活感悟 
        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也可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感悟能力,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我经常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为让学生感悟到残疾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过的美好景色,听到过的美妙声音,以及当时幸福的感受,再让学生读课文:“……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不能……也不能……”等。因为学生有了知识和情感的积淀,他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小海伦的痛苦和悲哀,为后面感悟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感悟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感悟阅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体验生命的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