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要合情、合理、合法 让品读感悟走进语文课堂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反思
08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6期 总第186期 2010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6期  下一期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如皋市吴窑中心学校 五建萍 发布日期:2010-01-21 16:31:22

一、对课堂过于形式化的反思
随着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求实效”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开始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种热闹的背后有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 过多地依赖学生,学生说了算。
有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他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从本质上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不是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叙事、有的状物、有的说理;结构有的并列、有的总分。文体不同,结构有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如果总是过多地依赖学生,让学生说了算行吗?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只是“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想着办法让学生钻进自己设计好的圈子。
2. 本堂课你得到了什么?
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场面热闹非凡。教师有的给予肯定,有的只是稍作评价,不去深究,甚至随波逐流。仔细品评,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但有些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往往不能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又是从头开始,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根本就不知道,造成资源浪费。
3. 你真棒的鼓励语随便用。
现在的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生怕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更怕哪个学生不重视生命的价值。于是,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肯定或否定答复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对不对,这样的赏识,只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今天,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不能将“你真棒”的鼓励语随便用。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 “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你们讨论吧”,“有问题,同组先交流”,“你说说你的想法”……的确,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并主动学习。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刚刚呈现在学生眼前,还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交流汇报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没有课堂目标,没有主见,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培育好下一代?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学习不能离开教师,不能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就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不希望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但也不希望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有时应该是学生的“头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指引前进的方向;有时应该是学生的“学生”,需要插到队中和他们一起探究,确实担当起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显得有点做作
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在谈孩子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认为,孩子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的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只要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主观随意性。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还没有探究欲望的时候,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进行探究的时候,合作学习也必须迅速停下来,如此的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当然,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部分弊端,但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方式。但愿我们所有一线的教师能在这次纷繁的课改大潮继续潜心提炼,教出自己的特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