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如何唱好语文这首歌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响水县张集中心小学 王立春 发布日期:2010-02-20 09:36:43 |
语文有着动人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真诚的情感、深刻的哲思,它本身就是一首歌,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情感的升华,智慧的魅力。因为只有情感未免浮华,只有智慧又未免枯燥。如何完美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藕花深处”的朴实,领略那“一滩白鹭”的雅致,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如何唱好语文这首歌呢?
一、爱是永恒的音符
语文教材可以说一直在求新,但是永远不变的是贯穿始终的爱。把爱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让他们生根发芽,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职责。要完成这一使命,语文老师究竟该怎么做,语文课堂教学又应该如何变革呢?
我想,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者要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要看到他们的个性,更要允许他们的不足。教师,课外是学生的朋友,课内是他们的智者。朋友是平等的,只有蹲下身子,放低姿态,真诚地做孩子们的朋友,才能让他们更接近你、喜欢你。而作为智者,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更是引领路上的快乐制造者。这一切都源于爱,源于一份无私的爱。爱本是无私的,真心的帮助会衍生传授知识的快乐,而快乐同样也会传播,当爱与快乐同行,平等与尊重携手,语文课必将焕发出爱的光芒,照亮所有幼小的心灵。
记得在一节市级研讨课上,教者上的是《月光启蒙》。在《母亲》的歌声中,老师让学生说说母爱的时候,一位个子很大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了母亲抓住他的手过马路的事情,部分学生都笑起来,那位学生竟然啜泣起来,老师没有笑,不经意地掏出纸巾为他轻轻地擦去泪水,说:“为什么你对这件事情记得那么清楚呢?”没想到那位学生说:“我就是觉得我这么大了,过马路时妈妈还是那么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其实应该是我抓住妈妈的手。”一句朴实的话语使听课者无不为之动容,全场没有一点声音,那一阵肃穆是对一颗爱心与孝心的敬重。我想,在那一刻,在同伴暗笑的时候,老师的轻轻一擦一定会在他的心里留下终身的印痕。这就是爱,这就是教育,无声的教育是最美的,也是最动人的。
二、美是不变的旋律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这世界不缺少美,关键在于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不乏美的内容。怎样引导学生,调动他们仅有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各种不同的美,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
美是需要陶冶的。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老师需要什么呢?我觉得首先要有美的外表。外表美也就是仪表美,这是儿童眼里最直观最形象的美。教师的仪表美应该是简约、清爽、洁净的美,他是衣衫里带着淡淡的肥皂香味和太阳味道的简单之美,她是素净的发卡和碎花裙子和谐搭配的平凡之美。其次,作为语文老师还需要训练有素的出自心灵的深情的朗读,这是感染学生的有效方法,也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作为语文老师还需要一种睿智,睿智之美是走过表象,积淀下来的最深厚的内容,这是华美的乐章。睿智的课堂总充满活力,这股活力天长日久一定会给予他的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灵动的眼睛。
三、情是流淌的曲调
要领略语文之美,就要让我们的孩子心中有情。爱国给予他们高尚的灵魂,亲情施与他们感恩的心灵,友情赋予生命温暖的支持。忠于祖国,孝敬父母,感恩朋友,这是一生最温暖的行囊。我们的老师要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无私的关怀;我们的老师还要爱家人,让孩子看到家的幸福;我们的老师更要做他们的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温馨。和孩子们一起上路,以情育情,带着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幸福,一起坚强,一起感动,这难道不是语文老师最高的境界吗?
用我们的真情,用我们一颗火热的心,把语文谱成一曲特别的歌献给可爱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最美的情怀!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