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做诗意的行者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宿迁市实验学校 杨海燕 发布日期:2010-02-20 09:39:44 |
“做一个教育的行者吧!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力量和淡淡的书香。”朱永新教授曾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诗意地描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从事塑造心灵的事业,教师应该把读书当做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书,理应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追求。
一、 善积小流,每日都是读书天
读书,时间从哪里来?许多老师都觉得自己似乎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阅读,已经与书籍渐行渐远。古人曾云:“春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日蚊虫冬日冷,收拾书箱好过年”,恰恰说明以没时间为理由,只是教师给自己的惰性披上的一件体面的外衣。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只要切记先做读书人,再做教育者,当读书成为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时,就会发现挤一挤时间,每日都是读书天。夜阑人寂、课间小憩、师生共读、每日晨诵……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每一寸光阴,这些见缝插针的边角时间,就会像涓涓流淌的细流,积聚在一起,使思想之河愈加开阔深邃。而周末和假期,亦可成为教师坐拥书城的专属时光,享受书香,从早到晚尽情阅读, 往往可以进入人书合一的美好境界。天长日久,我们就会让心田书香飘逸,让知识浸润心脾,让文化浸染灵魂,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充盈自己的心灵。
二、 巧设书单,根深叶茂方为树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 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部分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在浩瀚的书海中,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书目,设计属于自己的书单呢?教师的阅读书目应该仿佛是一棵根深叶茂、枝干挺拔的大树。树根就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它有厚度、有深度,有理智而深刻的理解,方能深深的扎进教育事业这方沃野。树干是学科专业书籍,也就是我们素常所说的专业素养。这份主干必须丰富茁壮挺拔,才能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方寸之地,遨游于深渊浩淼的认知空间。而更为自由繁茂的就是那开枝散叶的人文素养书籍,思想哲理、天文地理、童书经典……一切皆可,教师的人文阅读应该是个杂家,因为教育的外延原本就是与生活相等,广读博取,盐在汤中,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
三、 且行且思,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宝山空手而返。读书、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应以一个思考者的心态和眼光,在读书中审视、思考、分析,一边品读文字,让思想在文字中旅行,一边映射现实,由此及彼,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教师应以一个实践者的姿态和信念走进课堂,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躬行实践,倾听、感悟,捕捉最鲜活的教育瞬间;最后,教师应以一个研究者的敏锐与智慧,让理念与实践有机交融,以随笔、日记、感悟等形式将它诉之笔端。让自己的思考,在文字中静静流淌,使反思更具体,更深刻,更缜密,更理性,更易于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那些从书中缓缓流来的丰富、诗意、智慧的语言,可以悄悄润泽自己的心灵,也就获得了释放和提升的空间。
伴着淡淡的书香,行走在教学的路上,教师的事业也会变得诗意而幸福,因为读书让我们的事业变得广阔且深远。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