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处“推敲”在课堂中收获———《推敲》教学案例分析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空间图形的体验式教学初探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8期 总第4518期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8期  下一期
空间图形的体验式教学初探
来源: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作者:丁珊瑚 发布日期:2012-10-30 11:22:19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时代要求、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开展小班化教育不仅是迎合时势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我校教育改革的一次磨练。我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尝试,对空间图形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进行了初步探究,下面就来谈谈一些切身体会。
     一、源于生活——体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一切知识最初都是从生活体验开始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最初的学习就是生活的模仿与体验。
     在“前后”的教学中,老师采用模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小鹿、小兔……)。在教室里开展激烈的长跑比赛,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每只小动物的前后位置,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在“左右”教学中,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找嘴巴”,由一名学生上台闭上眼睛负责贴嘴巴,另一名学生用“上下左右”等词语对他进行指挥,最终把嘴巴贴在正确的位置。在学习“东南西北”一课时,让学生利用“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现实生活中和地图上的方向。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让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素材来研究对称知识,从汽车的运动中去认识平移现象,从方向盘的运动中去认识旋转现象。
     二、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实践操作是体验的主体。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加深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知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滚动立体图形,在“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下,一步步加深对空间图形的感知过程。例如认识圆柱和球体:
     师:(拿出一个圆柱体的模型,它的形状和长、正方体不一样)猜猜看这种形状的立体图形叫什么?
     生:叫做“圆柱体”。
     师:那这样的图形呢?
     生:叫做“球”。(贴图)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教师拿起一个球,从不同的角度吹一口气),你发现什么了?
     生:老师一吹,球就动了。吹的方向不同,动的方向也不同。
     师:可见球可以向任意的方向滚动,它特别灵活。(再回到引入部分的课件)这回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这种形状的了吗?想象一下:我们要是把它们做成正方体的,行吗?
     师: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圆柱可以吗?请大家试一试?
     师:大家发现什么了?球这样爱动,圆柱是不是也这样呢?
     老师由此引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逐步认识立体图形,并由立体图形过渡到平面图形,从而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
     三、敢于想象——体验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不只停留在“表象的积累,直感的运用”阶段,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认识。小班化环境下可以多给学生留一点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角的度量》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出示学生的直角三角板和教师的教具三角板上的直角,让学生观察、猜测、叠加比较,唤起直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这一已有经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看黑板的一个直角,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并不急于给出定论,而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教室中还有这样大的角吗?教室外你还能找到这样的角吗?学生头脑中慢慢地演绎出这样的情景:把学具三角板上的直角的两条边不断延伸,眼前就会依次出现老师手中的教具上、黑板上、墙上、篮球场上、一幢大楼上的一个个直角……然后将生活中的这些角再抽象成图形,在头脑中定位,在想象中实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的内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