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业化的解读与实践探索 行动与创造———论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做专业化的校长
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4期 总第4579期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4期  下一期
做专业化的校长
来源:海门市四甲中心小学 作者:马长青 发布日期:2013-02-26 14:29:4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领军人物,对学校的优质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我认为一位优秀的校长必须走向专业化。
     美国社会学家哥林伍德曾提出专业的五个主要特征,即专业的知识体系、专业的判断标准、专业的道德及信条、获得社区的认可,以及专业的文化。从我国校长的职业现状看,与国际公认的专业化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应该说还处于准专业的阶段。如何促使校长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及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是当前校长队伍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性质
     现代校长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个体而言,其取向是“实践——反思”的,而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取向。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对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它关注实际,强调行动研究,要求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由知识的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
     二、校长专业化发展目标
     ①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②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合体。③对学校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估。④建立协同改革的文化氛围。⑤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⑥促进学业成就多元评价观念和体系的形成。
     三、校长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1.勤学敏思,融会贯通
     做为一名校长,首先应该勤于学习,不能达到学贯东西,也必须向学识渊博的目标努力。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而校长就是学习活动的领跑人。更重要的是,校长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成为一名思想者。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现今学校,人多事杂,而且校长事事都是第一责任人,苦了校长,累了校长。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拒绝思考。校长越是千头万绪,责任重大,越需要动脑筋去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学校越是人多嘴杂、事务纷繁,越需要动脑筋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学校成员的思考,从而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协调众人,齐心协力把正确的事情做好。
     2.以人为本,学会赏识
     校长的领导力有三层境界:事务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人文管理关键在于强调“服务”和以人为本,突出对人性的尊重,对师生主体的尊重,而这又构成了“校长专业化”新的内涵。校长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目标需要从传统的“事务控制型”转变为“资源服务型”,学会弯下腰,学会倾听,学会包容,学会赏识。一句话,通过人性化管理,把尊重、理解和关心师生作为校长工作的基本准则,择善而从,择真而立,兼容并蓄,胸怀博大,这样的校长才是一个具有较高领导力的真正的专业化校长。校长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凭借对全体师生的理解与尊重,凭借共同目标激励下的情感共鸣来赢得师生行动上的服从。因此,专业化校长更像是一个乐团的指挥,只有在与师生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创造中才能演奏出充满激情、富有生命力的乐章。
     3.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创新是校长专业化的必备素质。做校长的一定要站在改革的前沿,高瞻远瞩,居高临下。要有魄力,要敢于大胆地创新,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更是校长个性魅力的集中体现。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校长管理学校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囿于窠臼,止于羁绊,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利用内部、外部的优势,善于变通,勇于变革,因时制宜,有胆有识,敢冒敢闯。变通是创新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是管理者的一种本领,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灵活掌握,革故鼎新,张弛有度,进退有余。我们要成为专业化校长,就应该挑战权威,超越自我,善于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变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团体,在带领团队共同实践、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学校、校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