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体验成功———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合 当“预设”邂逅“生成”小学数学信息整合的策略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5期 总第4586期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5期  下一期
当“预设”邂逅“生成”小学数学信息整合的策略
来源:邳州市议堂镇议堂小学 作者:焦一芳 沈庆新 发布日期:2016-06-26 00:00:00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反馈与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不断地产生许多信息,有显性的、隐性的,但往往都是稍纵即逝的。“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常会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其中既有教师预设的成果,更多的是预料之外的“生成”,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预定的、计划的更加生动、活泼、丰富。
     如果要让这些信息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的反馈信息,筛选有效信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对各种非预设生成的信息时,教师应以科学的策略积极地去引导,进而在预设和生成中寻找到一种平衡。
     一、“将错就错”不等于“肆意任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老师的预设会错意、表错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小错误,是基于某种片面认识而做出的认定,其中包含着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因此,它是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面对错误性生成资源,作为教师不能回避,而要积极地应对、调控,允许、包容和接纳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错误的根源,自己纠正错误。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成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将错就错”是我们面对课堂意外生成时的一种极好的策略。将错就错,不是对学生错误、低俗地迁就,肆意任为,而是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合理开发、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辨错、思错、纠错的过程中,将学生个体的思维错误转变为促进学生群体思维发展的资源。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将错就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眼间却“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如此。教师应能慧眼识真金,“将错就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使错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化弊为利,使课堂演绎出精彩!
     二、“推波助澜”不等于“煽风点火”
     劳伦斯·斯滕豪斯说:“当课堂上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秉持中立的原则。”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绝大部分是非预设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教师加入争议的任一方,都会导致结果的倾向,与另一方形成对立。而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的状态。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对知识感受和体验的不同,思考方式的差异,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教师可能只要只言片语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欲擒故纵”不等于“随波逐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生成的基础,离开了预设,生成无从谈起。把数学课堂上生成的正确资源缓一步开发、评价,根据预案中预设的学生错误,引导学生生成出来,进行辨析,再把前面已经生成的正确资源进行发掘,从而盘活正确资源。这种策略可以称为“欲擒故纵式”。
     当然,课堂生成决不是随学生说去,“随波逐流”,像踩西瓜皮似的滑到哪算到哪。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生成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欲擒故纵”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材料呈现时,当教师刚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讨论的话题上来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生成一些较简单却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些及时生成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大家,而是当学生自我否定之后,把已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以引起所有学生注意,然后再由自己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
     四、“顺水推舟”不等于“撒手不问”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
     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出乎意料,这时教师一定不要去直接干涉,千万不要强把学生的思路调整到自己的预设上来,但这不是“撒手不问”,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想法进行引导,有时还可以主动出击,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无意探索明朗化,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顿悟点”,合理地整合原有的教材,调整自己设计的预案,“顺水推舟”,使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向纵深发展。当然这个策略要求教师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学会适时的整合,这样“顺水推舟”的策略,往往会使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我们都应尽可能地去挖掘、开发、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探讨的信息,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异想天开”“与众不同”等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出现的促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会与感受,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由“教”到“不教”的真实有效的转化。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让“预设”邂逅“生成”,共同营造出新课标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精彩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