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探究中促进科学思维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率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审美情趣 如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5期 总第4586期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5期  下一期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审美情趣
来源:新沂市马陵山镇中心小学 作者:訾中民 发布日期:2013-03-12 14:32:24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让音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从音乐美学角度来说,审美体验是学生对音乐美的品味,而音乐的美需要学生主动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而非被动的灌输。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趣,让课堂再现“真实自然”、“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快乐的自主参与中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
     [案例]
     在教学完《春天的小河》歌曲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然后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欣赏。
     孩子们唱着、欣赏着……
     这时,我发现有一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们组的园园唱歌跑调,他想跳个舞来表现这首歌曲,行吗?”听了他的话,我顿觉眼前一亮,多好的建议呀!如果将跳、弹、唱、画等有机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用动作、色彩、声音等方式来表达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于是我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把余下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自己支配。我们不仅可以用优美的歌声、舞蹈来表达对歌曲的喜爱,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共同构思、想象、创编。
     不一会儿,唧唧喳喳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演唱组的孩子们边唱边做动作,声情并茂。而伴奏的同学则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为演唱者伴奏,节奏虽不太和谐,但孩子们乐在其中,好不热闹。
     舞蹈组的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那动作、那眼神,仿佛置身于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与春天的万物悄悄话语,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教室里顿时充满着春的气息。
     绘画组的孩子展示的是一幅幅春天的山水画。孩子们用简洁的浅条,绚丽的色彩,勾勒出春天里家乡马陵山的山清水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黄的迎春花、绿的松柏垂柳……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美景,让人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百花争春的马陵山中。
     朗诵组的孩子是班上小有名气的诗人们,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摇头晃脑地朗诵着他们现场编写的赞美春天的小诗。一句句、一字字,描绘着他们心中的美丽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反思] 
     1.审美体验,使学生尝到一个“乐”字
     音乐是美的艺术,“乐”是音乐的灵魂。在上述案例中,我从“生成”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赞美春天。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活动的机会,打开了孩子们灵感的源泉。精彩的演奏、灵气的诗词、美丽的图画、优美的舞蹈让孩子们融于快乐的音乐学习中。孩子们在听赏中感受春天,在歌唱中体验春天,在活动中表现春天。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使音乐教学在有价值的“生成”中呈现精彩。
     2.审美体验,让学生体验一个“创”字
     音乐形象常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本节课,我及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以此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孩子们在灵活、生动、精彩的学习资源中展现内蕴的潜能与特长,尝到了自我学习的甜头和创作的乐趣,课堂也因此而获得了意料之外的表现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一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敏锐地捕捉到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