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络,语文课中现大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之我见 等待花开会更美 关注生成创设有效课堂———从一堂课的生成案例谈起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8期 总第4609期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8期  下一期
借助网络,语文课中现大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之我见
来源: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作者:陈淑娟 发布日期:2013-04-23 09:26:39

     语文美育促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形象和情感为主要因素的语文美育,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探索、释疑的欲望。特别是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网络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强化了小学语文中的美育功能。
     一、借助声像,感知整体美
     教学时巧借网络,能够让学生直观立体地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灵动生机,进而感知语文课堂整体的艺术色彩,从而让美育真正贯穿于课堂教学。
     如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就是一篇审美教育的好文章,但对于那些没见过农村村庄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月亮湾这个村庄是怎么美丽诱人的。教学这课时,我借助播放月亮湾迷人景色的课件,让学生感知月亮湾的迷人风光,感受月亮湾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美情趣。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享受了美的教育,使美育真正融于课堂之中。
     二、利用媒体,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善于将网络多媒体与课本相结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执教苏教版第四册《鸟岛》第二段中“一群群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的语句时,我制作了两段动画的课件,一是“一只一只鸟儿连续从远方飞来”的情境动画,另一个是文中的原句动画。教师新颖别致的设计,给语文课堂增色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所以说,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善于利用生动的文章内容,真正将数字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带领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
     三、创设情境,鉴赏自然美
     人们常说“回到自然”“亲近自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限于课堂,不能真正回到自然,这时候,网络多媒体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时,单凭说教式教学,学生很难领会色彩斑斓、上下翻飞的蝴蝶的样子。我利用资料和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到画面上五颜六色的蝴蝶,从而理解到蝴蝶的色彩美和蝴蝶谷的壮美,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其它名胜景色的文章,如《黄山奇松》《莫高窟》等美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激发情感,领略人格美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美育并不单单只是让学生领略到书中美景、各式情境,而是借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方面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灵魂深处对美的体悟及追求。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通过播放录像、课件和文字资料,学生可以感受到王二小的生活背景、与敌人作斗争的场面,以及怎样壮烈牺牲的全过程,让学生对王二小的生活环境和献身精神更深入地了解,进而受到感染和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强得多。教授中利用多媒体的生动呈现,让学生对文章精神的理解逐步加深,最后完成课文主题的升华,达到教书育人的功效。
     五、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学以致用是美育的目的,也是希望达到让学生主动发现美、善于表达美的效果。如我执教的《会走路的树》一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利用课题设悬念:“为什么树会走路?树是怎么走路的?会走路的树是谁?”紧接着利用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这样学生就会用心体会,并发表不同见解来交流。
     在学习课文时,我还在文章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分别时,如果你是小鸟,你会对好朋友驯鹿说什么?”学生在形象的动画、理解课文和阅读资料中的童话故事后,在留言板中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传递、变动和再现作用,让课文中的形、声、色、情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情境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跨越式发展教育的理念和实施为小学语文美育插上飞翔的翅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