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代替,这个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的言行引导非常重要。
还有另一种家长,比较理智,能够从对孩子的观察中提炼孩子的特长方向,或者说是可能性吧。很多妈妈都来说,我的孩子一点点大就会听着音乐扭得很有节奏了。而在我们眼里,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我很理解家长爱孩子的心,总感觉自己孩子是很特别的那一个,实际上“闻乐而动”是与生俱来的,并不表示孩子有特别的音乐天赋。只是说孩子喜欢听音乐,对音乐敏感,这种兴趣需要持续观察,尽量提供听的条件,然后再下结论。其实兴趣也是靠家长培养的,不断地提供环境刺激慢慢会变成孩子的兴趣。多听音乐,多跟孩子唱儿歌,多做听歌曲、动身体的律动游戏,当这些成为孩子的幼年记忆和习惯,他就会真的慢慢喜欢音乐,喜欢唱歌。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他们大部分都希望立刻给孩子确定一个方向,实际上我不认同过早进入专业学习领域,除非真的是天赋极强的孩子。音乐学科技能性很强,如果决定学习某件乐器,那么接受的教学和需要进行的机械性、强化性技能练习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跟我们所谈的素养,往往出现一定的矛盾,现在的技能应试教学比比皆是,所以我希望在平台的沟通中帮助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漫漫学琴路,是很枯燥、很辛苦的,没有毅力,没有坚持,真的很难走过来。
相比专业的乐器、乐理学习,我建议大部分孩子参加集体的艺术活动,比如合唱团。合唱被大家看得太草根,很多家长觉得不是独唱,自己孩子不够突出,往往会选择上单独的声乐课。但我认为艺术修养不在于炫技,更在于培养孩子内心的听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当所有人共同协作,构成立体的和谐的声音时,那种愉悦感是源自音乐的,而不是源自虚荣。
我总在想,假如我们的终极目标真的是增加孩子的艺术积淀和修养,那么我们希望的一定是将来他们会欣赏音乐,有很好的情商,活的不那么粗糙,情感细腻,幸福指数高,如果大家都能放下功利心来看艺术教育,就完满了。
如果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小小的琴匠,会弹会拉,却缺乏音乐感,从音乐学习里也得不到本体的愉悦,那将是很失败的。那么多孩子考级考完了会砸琴、撕书,他们还会爱音乐吗?我就试图在“常老师在线”的方寸之地跟家长做更好的沟通,希望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吧!
汤海燕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副校长,兼广化校区、冠英校区执行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几十年来,一直默默耕耘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园地里,尤其在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小学生写作指导方面有深入研究。

“常老师”主要对孩子进行把脉诊断、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惠民工程。现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就有一种强烈的需求。但他们缺少一定的知识,缺少一定的专业方法。市教育局组织的这项活动,正好满足了很多家长的需求,所以参与的家长非常多。
三月份我参加了一次网上的“常老师在线”交流,最近在人民公园我又参加了一次现场的“常老师在线”与家长互动。感觉到家长的热情非常高,有的父亲、母亲一起来,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都赶着来,还有的把孩子带到了现场问了语文专家,接着问数学专家,还要问心理专家。有的家长还把孩子的问题事先归纳好,写在纸上来问。家长们的态度非常认真、非常真诚。
持之以恒抓好课外阅读
因为我是语文老师,在这两次活动中,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怎样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怎样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我要向大家分享的是:语文学习跟数学学习、理科的学习不一样。有句话说得好:“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一方面在课堂,课堂当然非常重要,通过课堂,老师会把语文学习的一些重要的方法介绍给孩子们。比如,语文的核心的能力怎么提升,概括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抓住重点句中关键词理解的能力如何加强等等。这些能力一方面由老师在课堂逐渐渗透,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由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得来。因为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学习就像成长当中的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优秀的、经典的课外读物,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让孩子们来读,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些丰厚的积淀,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孩子们就会慢慢形成比较好的语感。那么他的口头表达也会连贯、流畅、说到要害,他的理解能力也会慢慢提升。同样这对书面表达也有非常好的帮助。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谈到他的心得体会时说:我的阅读史就是看闲书的历史,我的阅读能力是看这些杂书慢慢积淀,慢慢提升的。
引导观察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水平的提高除了大量的阅读以外还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的人、物、事,善于从普通的、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有意义、有趣味的事,从平凡中发现美。作为家长可以多些引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空间。比如接送孩子的途中,利用双休日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比如春天来了,大自然当中有很大的变化,小草绿了,花开了,动物们都出来了,人们都在春天中放飞心情等等来引导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不仅仅是一味的用好词,用好句,什么样的技巧,这种纯技巧的写作方法我们并不赞同。好文章都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有感而发的,非常朴实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个促进,作为“常老师”的一员,我愿意为这项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教育公益,且行且思。我们希望通过“常老师在线”这样的公益活动,宣传教育理念,呼唤教育者的觉醒,并引导市民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常老师在线”活动,在分享、交流与讨论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