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2期 总第4639期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2期  下一期
多媒体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来源: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幼儿园 作者:李冬梅 发布日期:2013-06-18 14:07:07

     多媒体技术具有新颖、趣味、直观和艺术性,将多媒体引入教学活动,给教学注入了活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方面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形式新颖,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摇篮》时,播放课件后,随着逼真形象的画面和富于动态的情景,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课件中动态的信息,因为富有真实感而更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促使幼儿积极质疑。与此同时,教师用鼠标控制画面,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故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形象生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激起幼儿的说话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摇篮》一课,目的是教幼儿学说一句完整的话,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说敢说的积极性。我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课堂上幼儿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给吸引住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能根据这几个场景说完整的话。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理解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这样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
     三、创设情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语言活动中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了生动的生活场景,故事中不仅有声、有画、有景,而且有情。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出了“情景教学”的设想,这时多媒体就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巧妙地编辑和组合,设置思考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在幼儿语言与思维的整合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幼儿能创造性的运用语言。例如在诗歌《摇篮》创编儿歌教学中,利用课件,引发幼儿积极地思维和想象,课件中一个稚嫩的声音还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小朋友,在这么美的月色里,睡在这么美的摇篮里,真是好舒服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家是不是都睡在自己的摇篮里了呢?你们知道还有谁是谁的摇篮呢?”哦,原来是麦宝宝,此时出示了一幅微风轻吹麦苗的优美情景画卷,目的是为了制造悬念,让幼儿积极思维,想出小摇篮情景。这样不但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达到完美整合。
     总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悉心体察、精心施教,更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断创新。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幼儿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大缩短了教育周期,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是推动幼儿自身创造性素质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活动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