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追梦·圆梦 创境激趣 探索创新
校长访谈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2期 总第4639期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2期  下一期
创境激趣 探索创新
来源: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作者:张涛 发布日期:2013-06-18 14:37:57

     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教学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1.问题要有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缺少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所以素材的选择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最佳购票方案:四(1)班49人到公园玩,个人票2元一张,团体票15元十张,怎样买票最划算?这类生活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问题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多数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来设问,要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问题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思考问题,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掌握解题的技巧。
     3.问题要有适度障碍性
     小学生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品质,只要注意问题难度适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就能积极开动脑筋,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遇应用题: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驶出,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20千米,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一些学生往往认为这类题解法单一,但具有质疑意识的学生就认为这些题有多种解法。因此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励学生去探索研究,在克服难题中获得成功。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往往兴奋点贯穿整节课,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刺激,能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1.趣味的导入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好得多。
     2.趣味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兴趣被激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3.趣味的练习
     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创设活动情境,诱引学生参与探索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操作机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随意拼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从中找出已学过的图形,根据它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求新知中,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正方形等,他们很快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的结论。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运用“剪、拼、补”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长方形等,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答案时,脸上写满了喜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亲自获得知识的历程和成功感,而且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之,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探索,数学就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能得到提升,从而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