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网络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生态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3期 总第4675期 2013年09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3期  下一期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生态
来源: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 作者:高杰 发布日期:2013-09-03 10:34:04

     所谓教育生态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它的实质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生态应该尊重也必然能够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还能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以及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如果把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教育作为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这样的教育生态必然是类似当下严重的生态破坏,而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整个教育的失衡。
     受传统教育生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很大程度的脱节,某些层面甚至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常见于报端的各种“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随着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信息技术的包容性与广阔性让我们能够在教学中随时掌握大量的资讯和信息,并通过它所提供的技术支持融入到教学当中,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信息与学生的学习有了一种切合实际的融合,自然而然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实践证明,结合生活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真实感远远超过远离生活的主观臆想。也正是基于信息技术拥有的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具有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优势,在新型教育生态的构建过程中能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充分的支持。窥一斑以见全豹,信息技术在与各学科融合过程中投射到教学上的影响,包括对课程的设置目标、评价方法等微观系统分析,更缩小到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也正契合了新课改提出的“要重视学生是学习过程中主体”的思想。教育生态学中有名的“花盆效应”提出这样的思考: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因为花盆是一半人工一半自然的产物,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又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或者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度变窄,生态价值也会随之下跌,一旦离开这个既定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就会失去生存能力。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同样地,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会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一味的从书本到书本的机械迁移过程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正如前面所提,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优势,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而进行的‘单媒体’的教学活动”,实现由“单”向“多”的转变和突破。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效果,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和一定的立体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这种情境下的学习效果自然明显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听环境,又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最重要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的兴趣得到唤醒和提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信息技术所包含的无穷性正是学生想象力展示的良好场所。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而这正是新型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当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了。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巧用信息技术,在新型教育生态的影响下实现更大的跨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