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艺术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课堂因开放而精彩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6期 总第4702期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6期  下一期
艺术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作者:黄婷 发布日期:2013-10-29 11:05:2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在追求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艺术化教育是指以追求教育的艺术化境界为目标,以艺术的视角去设计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艺术化教育具有情感性,可以培养人的情绪情感和道德认知。艺术化教育还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艺术化的教育理念,笔者试做以下分析。
     一、充分发现并挖掘语文教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语文教材中富含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心从不同角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点,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发现并挖掘不同文学题材的艺术美。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景色美 小说《芦苇荡》结尾部分有一段关于芦花的描写:“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这段环境描写有艺术的美感,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到的环境独特的美,是老人战胜鬼子后产生的心理映射。老人的心情轻松了,鲜嫩的芦花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
     心理描写的人情美 “一声声的痛苦呻吟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儿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芦花荡》中的这一段属于内心独白。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描绘出老英雄对自己没有保护好小姑娘,内心备感愧疚、自责的心情。让人越发感受到“老头子”内心的善良,感受到小说中人物品格的高尚。
     散文中独特的意境美 如《济南的冬天》中,在作者笔下,济南是个理想的境界,因为“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济南像个婴儿睡在舒适、温暖的摇篮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济南的冬天真的有这么温暖么?其实这里展现的是作者主观感受到的济南,可以说,济南冬天温暖的意象是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是作者温情的选择。
     议论文中论辩的犀利美 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阐明了得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核心问题。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形象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孟子喜欢用对比,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论辩的犀利,逻辑的缜密和文字的美感。
     诗歌中音韵的变化美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名词叠用,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现并挖掘语文教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美点。
     二、采取多种形式艺术化地开展语文教学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艺术化教育重在“以形引人”,生动直观。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音乐、图画、多媒体、游戏、表演等各种能让学生感受到具体可感形象的方式结合起来。
     在诗歌教学中,辅以恰当地表现诗歌意境的音乐,能够最大化展现诗歌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笔者在进行《竹影》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尽快感受到童年的游戏乐趣,在课堂导入时用手即兴做了一些动物形象,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请学生来猜谜。又如在教学《庄子游于濠梁》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庄子和惠子,当他们熟练运用文言文对话,演绎经典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论断时,他们的兴致高涨,教学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在上完《三峡》后,对照“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学生再看到相应的三峡图片时频频点头,看来他们真的了解了连绵起伏“略无阙处”的真正内涵了。
     教师运用艺术化方式辅助展现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犹如磁石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感官直接去感知,加深了情感体验。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幅动人的风景画,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锦上添花,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极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艺术化教育还可以寓知于情。除了通过外界的艺术化手段来表现语文教学内容外,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选择情感作为突破口,以情唤情,这也是艺术化展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有力措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准确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一起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一同感受。教师还应把课讲得生动、丰满。令人悲伤之处要讲得学生感同身受;精彩的情节要让学生拍案叫绝;美的地方要引得学生心生向往;丑恶之处要使得学生心生厌恶。总之要赋予课堂情感性、形象性、新颖性,字字句句都落入学生的心田,深深印在学生脑中。比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香菱悲惨的身世,激发学生对香菱深深的同情,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扎了根。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地示范朗读等。这样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就是艺术化展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有力推手之一。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让学生思考题目如果改成《于勒》,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学生马上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察出文章想要强调的是一种亲情关系。再如《社戏》,作者在结尾中感慨道:我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戏,吃到那样的好豆了。可是文中的豆子却并不是那么美味,为什么呢?我又问学生有没有小时候曾经吃过的而现在特别想吃的东西呢?这时,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原来,难忘的是那段无忧无虑、简单快乐的童年时光。
     三、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艺术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的美。
     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按学号为序,每节课由一名学生推荐美文,形式内容不限,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文学写作的舞台和空间。学生的文字极富有艺术创造力,这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真思考,更致力于改善生活,我想这也是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一次很好激发。除了通过课前美文推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艺术创造力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可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指导课外活动时,教师要不断创新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比如我班学生参加学校心理剧的排演创作剧本时,笔者让学生以原创的方式进行自由写作,然后选择其中的佳作,整合后汇编成剧本。这样一来,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剧本,演出的时候就会格外用心,用情。再如国庆节时爱国诗歌的朗诵,从诗歌的选定、配乐到朗诵的形式,都是由学生自己创作,在整个参与朗诵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人的艺术创造力和团体的合作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体现。通过各种课外语文活动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艺术创造力。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采取多种形式艺术化地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艺术创造力,都是“艺术化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艺术化教育”理念有着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灵活地运用这一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真正做到融艺术化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