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古诗教学,让学生悦其声、醉其情 多媒体古诗教学,让学生悦其声、醉其情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1期 总第4742期 2014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1期  下一期
多媒体古诗教学,让学生悦其声、醉其情
来源: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 作者:尚苏娟 发布日期:2014-01-07 09:30:02

       一、营造情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学生对古诗从厌学变为乐学,同时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努力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图、文、声音等多种功能,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声音、图像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1.音乐感受氛围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古诗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老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与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虽然船帆的影子早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李白仍一直伫立江边的情景。
       2.静态展示氛围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需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登鹳雀楼》一诗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这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其文,耳听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学习古诗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烈。
       3.动态展示氛围法
       中华名族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小学生很难从静态画面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集古诗文与动画、视频于一身,就可以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二、品味美妙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美
       多媒体教学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感受语言之美。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诗中的语言美,很快就能领悟到 “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诗词朗读,体会古诗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的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大胆启发想象,训练语言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空间。在教学中,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为线索,启发想象,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可以更直接地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我们教师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从而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