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作文教学探究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2期 总第4762期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2期  下一期
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作文教学探究
来源:无锡惠山区堰桥中心小学 作者:胡国良 发布日期:2014-02-26 13:30:51

  我们知道,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更是作文教学的灵魂。写作作为一种个体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独创性。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核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为作文教改提供了契机,提供了走出低谷的空间。网络创新作文教学就是把计算机网络与作文教学整合到一起,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全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写不好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陆游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就是指应当多读书、多积累。阅读量多了,词汇量也会相应丰富起来,提炼和概括素材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再加上多思,多想,就会萌动文思,就会有创作的欲望,再经过“多练”,慢慢地也就摸索出了写作的“门道”。而现在的学校尽管大多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者阅览室,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应地受到了制约。而网络,无论是国际互联网还是校园网,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书籍资源,只要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足不出户,读遍天下书,了解天下事,走出“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求得“源头活水”,从而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难题。
  当然,广涉博猎是本,但还得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网络环境的特点是新颖、广阔、交互性和超文本,这种特点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而网络创新作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料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加工,为我所用。培养学生这种寻找、选择、裁剪、润色和整合材料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传统意义上那种单向式的作文指导,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如何定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基本上属于“一言堂”,而学生在下面则不知所云。教师在办公室里辛苦批改完作业,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改完错别字后却将作业往书包里一塞就算完事,没有真正及时有效地反馈交流。即使偶尔挤时间上一堂作文评价课毕竟也只是杯水车薪,况且多数学生是不愿意自己的作文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品头论足的。更何况,评改的意见往往只是教学者或个别人的意愿,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度;而网络评改的反馈面更广,速度更及时,它可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看待学生的作品。在网络评改时,由于避免了被评价同学的尴尬,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评价对象,自由发表个人见解,思想的碰撞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而教师则只作为一个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及时了解和整理各种意见,对之进行归类性的提示,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对号入座。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发表作文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各类参考性评价意见,学生与那些素未谋面的朋友在网上进行交流,共同修改,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对他们人格素养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作文教学,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的巨大优势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学习环境。网络创新作文教学使学生获得了初步运用信息资源写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相信随着对这种教学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它必将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更多、更新的内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