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增进家校交流探析 长文短教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9期 总第4830期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9期  下一期
“校讯通”增进家校交流探析
来源:靖江市滨江学校 作者:叶月秋 发布日期:2014-05-30 13:41:36

        “校讯通”又称“校信通”,是信息化产业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校讯通”的出现,架起了家庭与学校之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桥梁,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但是随着实践的积累,“校讯通”在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更加合理地使用“校讯通”进行家校沟通?对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校讯通”使用中的不良倾向
        沟通概念单一型。“校讯通”是一个系统庞大、功能多样的信息交流平台,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利用了“校讯通”的短信功能,主要是:学校各部门通过“校讯通”向教师或学生群发送通知和公告;教师通过“校讯通”向学生家长发送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考勤回馈等信息;家长通过学校和老师所发的短信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校讯通”的语音和网络等功能在多数学校几乎没有被使用。
        沟通内容片面型。家校沟通的内容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可是在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以及沟通主体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沟通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从内容上看,“校讯通”短信主要是学校活动通知、作业布置情况、考试成绩公布等内容;从形式上看,以群发短信为主,而家长所盼望的专门针对单个学生的个性化短信非常少。
        沟通形式单向型。由于一些家长工作繁忙或能力欠缺,“校讯通”在多数学校只是教师向家长发送有关学生在校情况的信息,家长通过“校讯通”反馈意见和建议的很少,和教师实时互动的就更少了。这样,本应双向互动的家校交流变成了“一厢情愿”的发送,久而久之,这一平台就失去了沟通的实效性,也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沟通效果表象型。现实中,教师和家长一般在学生成绩下降时或学生犯错时才和对方联系。这种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沟通有一个缺陷,就是一旦当前问题解决了或者缓解了,沟通也就随之减少或者完全停止,导致沟通没有持续性。
        沟通方式惰性型。长久以来,家访、家长会都是家长与教师的主要沟通方式,但“校讯通”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方式,已经逐渐取代家访、家长会,成为家校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导致不少教师过分地依赖“校讯通”这一平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校讯通”也有自身的不足。把“校讯通”作为家校沟通的唯一方式,完全取代家访和家长会等传统方式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充分发挥“校讯通”的积极作用
        教师有联系家长并为家长提供子女在校情况和为家长指导家庭教育的义务,这也是《教育法》明文规定的教师职责。家长当然也有参与子女教育的义务,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家校之间的交流活动,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和家长只有摆正自己的角色,明确各自的职责,才能学会理解和尊重对方,学会互相磋商、互相合作,从而依托“校讯通”这一载体真正实现沟通无限。
        一要拓展形式,充分发挥“校讯通”的多种功能。“校讯通”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语音+网络+短信”的交流平台,但现在大多数学校中,其语音和网络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部门和学校要通过网络宣传、短信提示、咨询电话、实际演示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家长了解“校讯通”各项功能的优势和作用,掌握开通和操作方法,也可以采用免费试用的方法让广大用户体验到“校讯通”其他功能的好处。这对家校的全面沟通和“校讯通”的自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要因地制宜,合理取舍短信内容。没有个性、针对性的沟通往往会导致效率低下。比如:一些老师为图方便,将考试成绩、排名、均分等信息不加处理,一起发给家长,这样简单发布成绩排名信息,势必会挫伤某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心理。教师对中等以下的学生,应该提示他们不宜强化横向比较的名次,应注意个体纵向比较,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以便于家长理性对待。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细微点滴记录,及时通报“好人好事”,注重“亮点”呈现,注重“过程”交流。
        三要鼓励参与,形成家校思想的双向交流。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能让教师成为“发送器”,而家长成为被动的“接受器”。要鼓励和帮助家长及学生通过移动短信、网络等方式和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实时互动或者留言,学校、教师对于家长及学生的咨询要耐心回复,对于他们的建议要认真听取,切不可敷衍了事。要善于发挥“校讯通”的优势,将一些不便与家长当面交流的问题通过这一平台得以处理,以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实现家校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四要充实内涵,构建家校沟通的广阔平台。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校讯通”不能仅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期间,可通过网络教室等平台,让学生登录使用教师账号,以学生个人名义,向家长发出感恩、问候、祝福等内容,或者主动汇报在校情况,让“校讯通”成为师生、家校和谐温暖的交流平台。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双方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待,语气要谦和诚恳,只有这样的沟通才能持久有效。
        五要超前谋划,保持家校交流的疏密有度。沟通应该走在“问题”的前面,否则永远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新学期开学、一次考试结束、学期中间、学期结束等,家长与教师要互相沟通交流学生的情况,或者一周、一个月定期互相交流,这样能够保证家长和教师及时有序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合理的沟通不仅要持续,还要把握好节奏。不能一有考试,或者在学期一头一尾的时候大量信息群发、滥发。而在平时,有些教师又惜字如金,家长长时间接收不到任何信息,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六要多措并举,克服依赖“校讯通”的消极心理。“校讯通”拓宽了家校沟通的渠道,方便了家校联系,但它不是家校沟通的唯一形式,它不能完全取代家校联系的其他方式,如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电话沟通等。再好的技术交流平台,也无法替代人与人的语言交流、当面交流。实践证明,家访依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家校联系方式,也是最受家长欢迎的方式之一。通过家访,教师能够发现许多隐性信息,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成员间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文化气息、经济情况等,而这些往往就是学生存在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可以对症下药,实施有效教育。
        总之,“校讯通”使家校沟通交流驶入信息高速之路,让学校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的数字校园,让学生在校能够健康平安地成长,也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但教师在使用、利用“校讯通”时,要注意扬长避短,把资源用足、用好。同时,服务商在管理上应该更加人性化,服务应该更加合理化,让广大学生、家长从中受益,让“校讯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