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对小学生言语习得的影响 浅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1期 总第4849期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1期  下一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来源: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 作者:刘东 发布日期:2014-06-30 14:10:50

  信息技术正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笔者从事多年小学电教工作及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工作。教学中,笔者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有机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在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探索。
  一、以课件为主,构建和运用数字化教材
  1.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
  从形式上说,教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还包括以CD-ROM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以及存在于当前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上的所有已经组织好的能用于教学的数字形式的材料。如教学光盘、电子备课系统、多媒体课件、电子书包等。这种电子化的教材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方便,可读性强,形式多样,可综合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在课堂上,课件是这诸多数字化教材中最常被运用的。对于科学课来说,演示类型的课件可以展现文字、图片、影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常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形象。交互性和虚拟实验类的课件则可让学生进行危险或现实中无条件做的实验等。让学生把感知、理解、情感、运用融于一体,在轻松愉快中培养了兴趣,训练了思维,学到知识。
  如教学《做框架》时,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已经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要进一步分析理解原因并表述出来,却有一定困难。笔者用Flash软件将三角形受力后的情况制作成示意动画。把看不见的力用动态可见的箭头表示出来,将抽象的道理以形象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眼前,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还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课件向学生呈现框架结构的建筑图片以及录相,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框架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从观察中自己概括出框架结构的特点。这些如果没有课件仅靠展示纸质图片或学生回忆曾经见过的框架将是极其低效和困难的。
  2.对课件制作的几点思考
  课件可细分为用于课堂教学的堂件和自主学习的课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教学。所以无论哪种都要简便易操作。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课件形式和多媒体材料,课件中和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图片、动画、背景音乐、彩色的字体等内容要去掉,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堂件不要求内容和逻辑上的完整性,对交互性也要求较少。因为它是在课堂上辅助教师创设情境,展现资料或突破重难点的。而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则要注意内容与逻辑上的完整性,能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还应增加人机交互性和可以灵活掌握的内容。
  笔者更倾向于制作课件,虽然这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做成后它既可以在课堂上用,又可以发给学生供其自学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虽然课件制作十分费时,在不侵权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课件加以改造后使用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根本的办法还应发动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制作并共享课件。现在我市教育城域网上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教师们交流共享课件、录像、微课等数字教育资源提供了方便。
  二、以网络为主,创建交互式教学模式
  1.利用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中,笔者经常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课,在这种以电子教室软件提供的互动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合作交流,完成学生的学习。教师成了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
  如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教学网络将学生分为两组。先是明确学习目标后,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资料和相关网站地址,让学生分组自学。然后一组学生在留言板上提问,另一组学生进行在线回答,笔者的主控机进行反馈。每个学生都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状态。笔者还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程序。游戏中要学生帮一位迷路的孩子回家,途中只有根据提示将相应地形放对位置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效果很好。
  2.利用在线考试系统
  检测也是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利用在线考试软件,每单元做一次检测。教师可以即时获得成绩结果,学生不仅在检测同时知道自己哪里欠缺,也可以随时查看正确答案。这样,检测也成为一种复习的过程,对于学生记忆概念性的知识很有帮助。
  3.利用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的网络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使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
  多年前笔者曾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很适合探究性、建构性内容的学习。虽然受条件所限,无法完全照行,但随着近几年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笔者已有意识地将其中部分方法,分别用于教学中。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登录互联网,搜集有关地球运动的资料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学生们将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整合,提取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为己所用。笔者还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以此制作专题演示文稿,并用于课堂上。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好信息技术,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笔者将继续在教学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现代化水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