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乐学活力四射浅议基于学习兴趣的语文教学过程优化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3期 总第4899期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3期  下一期
激趣乐学活力四射浅议基于学习兴趣的语文教学过程优化
来源: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作者:何琴丽 发布日期:2014-09-28 14:02:18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充满磁性的语文课堂学习场?笔者尝试运用“激趣法”,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课前激趣,营造主动学习场
       课前激趣即课前导入,它是指在上课伊始或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种类繁多,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联系时事(社会)生活、活动激趣等,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教授《家里的灶头》时,我在课前投影幻灯“80后的集体记忆”,配乐《童年的纸飞机》,图文投影结束时,一行字幕适时出现:80后的记忆,未完待续……亲爱的同学们,90后的你们呢……随着轻快的音乐,学生们瞪大眼睛,饶有兴趣地看着、交流着。上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在课间,我给同学们放的,是曾经在网上上引起热议的《80后的集体记忆》,属于我们这一代童年玩的、接触到的。播放的时候,在座很多同学会心地笑了,原来里面有很多也是属于90后的集体记忆。前些日子,我们在基地野炊的时候,与农家灶头有一场亲密接触。今天我们要走近金曾豪,走进这位出生于40年代,成长于60、70年代的作家,走近他的童年记忆《家里的灶头》,看能否引发共鸣呢?”鲜活的图片、轻松的背景音乐、亲切的导入……引领学生走进80后的怀旧氛围中,并开启90后的记忆闸门。通过激活人生体验,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感知课文的氛围。
       一直以来,我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对文本的品读应该是有个性的品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引领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融入课堂、展现个性。我的理解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确定教法,融入到特定的教学中,一面讲文本,一面积极引导学生,联系“我”的经历,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形成一个富有个性的“场”,借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如果不去实现所制定的可能生活,就等于废弃了自己的某种能力或能量,而一种能力得不到发挥就是剥夺孩子的积极性。”教师们在选用课前导入的材料和方式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设想。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属于孩子精神家园的课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并且促使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活动激趣,搭建主动学习场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在增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交际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以执教古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该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中的重点篇目,它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研读苏教版语文,我们会发现其中收录的文言文较多。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觉并不太好,持“小部分喜欢”和主张“减少文言文”的人数比例较大。面对这一状况,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尝试着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授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文章,发现前面几段文字以对话为主,是否可以让学生各自担任其中角色,来一场现代版的孟子与梁惠王对话呢?我把我的想法当场说出,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并积极捧着书本研究起课本内容。我给学生八分钟的时间准备,他们公推四个人选分成两组,一组以现代白话的形式演绎,一组则以方言的形式展示,不必按照课本语句原原本本背下,只要正确传神地表达出意思,并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我给他们充分的讨论空间,学生们也群策群力,积极向四位同学献计,到现场表演课本剧《五十步笑百步》时,四位同学言语声情并茂,手势浑圆稳健,将内容传达得清楚明白,传神动人。
       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学生主动请缨,分饰剧中角色,积极地准备道具。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们全情投入,观众们也相当配合,那一刻我和学生都充分体会到了参与的热情,体味到了学习的乐趣。待表演完毕,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课文。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尤其那些参与进来的演员们课上分外活跃,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正是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
       进入课堂学习后,如何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深入学习文本?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此时的学习状态和文本内容,选择适合学情的有效策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如课本剧、话剧、演讲……将“活动”引入课堂,使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形成互动,寓教于乐,将学生引入语文的天地之中,收获到了出其不意,回味不绝的动人效果。
       课文的学习可以如此,复习课又该如何激趣?笔者在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时,搞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换换“口味”,就能创出一片新路来。在教授汪琬的《申甫传》时,我做了一些尝试。一方面我采取分组研习的方式,分好组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适时点拨、强调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开展了出题互考活动,在出题前,我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学生们很踊跃,有的题目含金量也颇高。学生最后亦能像老师一样道出出题意图,并加以分析。学生们听得分外仔细,教学效果不错。正是通过活动激趣,一个主动学习场被搭建起来。
       三、课中留趣,形成主动学习场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在笔者看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努力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耳”的效果。在课堂学习后,学生仍能将这种积极的学习兴趣保持下来。
       教授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我在教授完课文时,让学生们撰写演讲辞,题目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学生们课后认真准备演讲辞,下一节课上我安排了三分钟演讲,他们踊跃登台,侃侃而谈梦想……学生的梦想尽管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却展现出少年的昂扬志气。这一举措使学生在感受孔子、孟子、孙中山、恩格斯、马丁·路德·金等杰出人物经世济民的思想及其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更深地领会专题内涵,同时进一步了解演讲辞的特征,在文本研习中,逐步导向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世界是广阔的,可教材内容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材中走向无垠的语文空间?笔者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提高语文能力之外,还应在课外的学习中增长知识,把在课中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在学习《白发的期盼》一文时,正值中考前一天,我从网上下载了父母送考的图片,配上音乐《懂你》,学生看完之后,唏嘘不已。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问题:你认为“白发”的“期盼”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理解“白发的期盼”呢?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畅所欲言。有人说,去年中考时,父母目送自己走进考场,那番情景历历在目。有人说,每到放假,父母一定会在家里准备好了饭菜,眼巴巴地等着他回去。父母这样爱我们,我们对他们的需求又了解多少呢?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龙应台的《目送》,并趁热打铁,请有兴趣的学生以《懂你》或《目光》为题写一篇作文,批阅情况相当不错。正是通过课中留趣,一个主动学习场形成了。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趣,是寻求新知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当前教学中,我们不妨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优化教学方法和环节,做到课伊始,趣意生;课正行,趣意浓;课已尽,趣犹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这样的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恋恋不舍的课堂。激趣促学,让我们为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